第263章:這年頭,還有人敢造反?
或許對于大明現(xiàn)在的人來說,朱英真的算是非常仁慈。</br> 這一點,朱元璋就發(fā)現(xiàn)了。</br> 在很多批閱的奏章里,朱英對于官員的懲罰,亦或是一些案件罪犯的懲罰,對比大明如今的刑罰來說,真的算是非常輕微了。</br> 在此之前,朱元璋還受到了大孫關于流放這個罪的處理方式。</br> 眾所周知,流放和死刑,幾乎是掛鉤的。</br> 十個流放九個死,這是都知道的事實。</br> 甚至很多人,寧可被處死,也不希望被流放。</br> 而朱英之前就提出過,對于定下流放的罪人,取消鐐銬枷鎖的限制,甚至是要求護送流放的衙役,必須要最大程度上保障流放罪人的生命。</br> 這在很多人看來,很是不可思議。</br> 其實朱英的想法很簡單。</br> 現(xiàn)在大明的人口,真的太少了。</br> 六千多萬的人口,連后世的一個省份的人口都比不上。</br> 后世排名前五的大省人口,即使是排名第五的江蘇省,都已經(jīng)是破八千萬人。</br> 最多的廣東省,常住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一億一千萬。</br> 對比后世,加上隱匿的人口,如今的大明,頂多就是湖南省的規(guī)模。</br> 尤其是能夠享受流放這個罪行的,一般都是大明如今的讀書人,最低也是個秀才身份。</br> 普通百姓,很少有流放的待遇,基本上都是直接處死了,省得路上還浪費糧食和勞力。</br> 而對于現(xiàn)在的朱英來說,即便是犯罪的,那也是讀書人,怎么也得無盡其用。</br> 再說這年頭,流放被冤的也不在少數(shù)。</br> 可以說有一部分,都是因為得罪人,直接被誣陷。</br> 大明皇宮,坤寧殿中。</br> 朱英正在開始對于科舉有關的規(guī)劃。</br> 想要走工業(yè)化的路子,可不是一句話下去就能夠搞定,那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儲備。</br> 現(xiàn)在通過科舉的才子,亦或是讀書的學子,都是學儒家之道,沒法直接進入到實際的應用學問。</br> 尤其是農(nóng)學堂這塊,即便是在大明展開,現(xiàn)在里面除了朱橚,也是大小貓兩三只。</br> 縱觀古今農(nóng)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從秦朝到如今的明朝,這個速度可以說是很慢的。</br> 偶爾蹦出幾個天才,就能迅速的讓農(nóng)業(yè)技術的層次,拔高一大截。</br> 現(xiàn)在朱英要做的,就是快速的提高大明的農(nóng)業(yè)技術。</br> 要知道,從元末到清末,整個明朝都是處在小冰河時期中,尤其是明朝末期,更是小冰河時期的巔峰值。</br> 在這方面,朱英必須要做好足夠的準備。</br> 有了朱英的大明,國祚怎么能還只有三百年不到呢。</br> 朱英在大殿這邊,后殿那里。</br> 朱明月和朱允熥,正在閑聊著。</br> “弟弟,你說大哥是不是最近太忙了,所以已經(jīng)把我倆給忘記了。”</br> 朱明月坐在秋千上,無聊的搖著,而后對朱允熥問道。</br> 朱允熥此刻正在拿著刻刀做著木雕。</br> 對于木雕,他一直都是很喜歡的。</br> 前段時間,得到大哥允許的他,在火藥司那邊可是待了不短的時間,每天都在跟著木匠學習。</br> 想起那段時日,朱允熥就感到很是快樂,那是他第一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用擔心被人職責。</br> 現(xiàn)在他手里雕刻的,正是跟火繩槍有關的扳機裝置。</br> “姐姐,你怎么這么說呢,現(xiàn)在大哥要上早朝了,還有那么多事情要處理,自然是很忙的。”</br> “就像,就像是當年的父王一樣,你看看每夜,不到凌晨,大哥的寢宮,從來不會熄燈。”</br> “早晨天未亮的時候,大哥的書房,就已經(jīng)點燃了燭火。”</br> “自然是非常忙的。”</br> 朱允熥隨口回道到。</br> “可是,大哥之前答應了,幫我看看成婚的對象呢,那天乞巧節(jié),說好了帶我一起出去,結果下午的時候,大哥就直接去河南了。”</br> “當然,那是瘟疫的事情,自然要比我的事情重要得多,不過大哥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來一個多月了,已經(jīng)再也沒有提起這個事了。”</br> “雖然姨娘那里現(xiàn)在也沒人說這個事了,但我總不可能就這么一直干等著吧。”</br> 朱明月有些無奈的說道。</br> 因為大哥的關系,自然呂氏不可能再來做朱明月的結婚的主了,這個事情就落到朱英的身上。</br> 長兄如父,朱英不開口,沒人敢提起朱明月的婚事。</br> 作為女子,嫁人這等終身大事,朱明月哪里能不關心呢。</br> 所以現(xiàn)在自己反而有些著急了。</br> 聽到姐姐的話,朱允熥笑著說道:“沒人管還不好,莫非是姐姐你,思春了!”</br> “好你個允熥,竟然敢笑我,看我不打你。”</br> 朱明月聽到弟弟調侃自己,從秋千上下來,隨手折了一根柳枝,就要追著朱允熥去。</br> 看著姐姐追來,朱允熥笑得更開心了,起身就跑。</br> 兩小就這么在院子打鬧起來。</br> “玩什么呢,這般開心。”</br> 突然朱英的聲音在院子里響了起來。</br> “大哥。”</br> “大哥。”</br> 看到大哥的出現(xiàn),兩人連忙停下,尤其是朱明月,更是被嚇了一跳。</br> 作為女子,這般追逐可謂是不尊禮儀了,小臉都有些白了。</br> 朱英笑著說道:“干嘛呢,都是一家人,沒必要這般客氣。”</br> 朱允熥聞言,膽子一下子就放大了,道:“大哥,你可不知道姐姐為什么追著打我,她思春了呢。”</br> “你敢說!”朱明月一下子就炸毛了,連朱英在面前都忍不住,兩頰通紅。</br> “哦!”</br> 朱英這才想起,似乎好像確實是有一件事情,他把自己這個妹妹給放鴿子了。</br> 微微沉吟,朱英道:“關于明月的事情,確實是我這個大兄疏忽了,不過現(xiàn)在補救,當還是來得及。”</br> “郭忠。”</br> “奴婢在。”</br> “傳本宮令旨,召長興候長子耿璇,立即入宮來見本王。”</br> “奴婢遵令。”</br> 得到吩咐的郭忠,立馬就下去傳令了。</br> 朱英笑著說道:“如何,明月這下子可是滿意了,待會大哥就把他帶到這坤寧宮來,讓咱們家明月好好瞧瞧,到底是個什么樣子。”</br> “若是能夠能讓咱們明月滿意,便就是往后的駙馬了。”</br> 面對可能是自己未來的丈夫,馬上就到見到,朱明月不由羞紅了臉,低著頭小聲的說道:“一切但憑大哥做主。”</br> 朱英笑著道:“明月放心,大哥絕不會讓你吃虧的,若是看不上,直管是說便是,你可是咱們朱家的長孫女,必須得要滿意了才是。”</br> 對朱明月說完,朱英的目光又放在了朱允熥身上。</br> 只見朱允熥雖然是跑得氣喘吁吁,但手里的刻刀和木料,卻一直緊緊抓在手中。</br> “這是火繩槍的扳機吧。”</br> 朱英一眼就認了出來。</br> “回稟大哥,這正是火繩槍的扳機,最近火藥司那邊,討論得最多的,就是關于火繩槍的改造問題。”</br> “我雕這扳機,就是想看看關于這扳機方面,有什么可以改進的地方。”</br> 朱允熥回道。</br> 朱英輕輕點頭,微微思索一番后,說道:“木匠,不僅僅是在火繩槍方面,在農(nóng)業(yè),商業(yè),鑄造,水利等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br> 方才的朱英,在準備關于各行各業(yè)知識傳播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東西,那就是課本。</br> 最初的想法,是要去翰林院準備這些課本的。</br> 然后從李衛(wèi)良那里了解到,朱英的這個想法,卻是錯誤的,因為在翰林院,關于這些方面的知識,根本就沒人知道。</br> 在翰林院的學士們看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br> 這個書,可不是指所有的書,而是僅僅指的是儒學。</br> 放眼大明近三百年的時間,關于百科全書這塊,最為出名的,莫過于《天工開物》了。</br> 所以朱英意識到,想要真正的讓工業(yè)人才儲備起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前把《天工開物》這本書弄出來。</br> 天工開物,原本是在明末期,崇禎十年的時候,由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著成。</br> 全書收錄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br>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br> 這本書,在當年著作成書后,就傳至倭國,中亞,歐洲,即使是在古代信息傳播低速下,也是暢銷全世界。</br> 然而清朝對其并不重視,這般重要的著作,連四庫全書都沒有收入目錄,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住了。</br> 想到這里,朱英繼續(xù)說道:“我準備召集一批有識之士,編撰一本關于如今大明,各行各業(yè)有關的典籍。”</br> “包括雪花鹽的制作方式,白糖,釀酒,木匠,鐵匠,裁縫等等所有涉及到民生的知識,都全部收錄其中。”</br> “不知道允熥,對此可有興趣。”</br> 作為大哥的朱英,對于允熥這個親弟弟,還是很關照的。</br> 這件事,自然不可能是由朱英親自去做,因為涉及到的方面太多了,這將會牽扯到很大的精力。</br> 而這件事,說起來也不算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畢竟是收集,而不是自己發(fā)明。</br> 但是這件事一旦做成,必然是要流芳千古的。</br> 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次來到后殿中,朱英就是想讓弟弟朱允熥來主持此事。</br> 朱允熥聞言,頓時就興奮了起來。</br> 簡單幾句話,就讓朱允熥知道,這本典籍對于整個大明來說,絕對是非常重要的。</br> 當然,流芳千古這種事情,朱允熥也想不到這方面去。</br> 對于他這個年紀的少年來說,最想要得到的是關注和認可。</br> 大哥能夠把這么重要的事情交給他,顯然在大哥的心里,自己還是很能干的。</br> 單單這方面,就讓朱允熥感覺到備受重視,心里頭開心極了。</br> 不過還是有些擔憂的問道:“大哥,這般重要的事情,我怕弄不好。”</br> 朱英笑著說道:“自然不是讓你一個人去做,就這件事,也不是幾個人就能完成的,大哥這里,至少給你準備數(shù)十人幫忙。”</br> “不過大哥先跟你說清楚,知易行難,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遇到的難題還真不少。”</br> “首先,關于這里面各方面的技術,都是需要進行驗證之后,才可以收錄書中,這就避免不了,你需要在各個地方,四處奔波。”</br> “先別急著高興。”</br> 朱英有些無奈的說道。</br> 剛才的話中,僅僅是說要出皇宮,朱允熥眼睛都發(fā)光了。</br> 對于從小就住在皇宮里的皇子皇孫們來說,出宮去玩就是他們平日最大的愛好了。</br> 朱允熥聽著大哥這意思,似乎還能整個大明到處去玩,頓時振奮不已。</br> “或許最開始,對于此事你會有很大的熱情,但我要告訴你,這件事本身將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沒你想的那般輕松。”</br> “別的不說,單單去了解,親眼觀看這些過程,一番簡單的嘗試,便有可能就是三五載的時間,更別提有些方面,還需要反復的測試,才能清楚其中的道理。”</br> 聽到大哥的話,聽到能到處去,早就上頭的朱允熥,哪里還計較這么多。</br> 自然是頻頻點頭:“大哥你放心,我定然是不會讓大哥失望的。”</br> 話到這里,朱英也沒在繼續(xù)說教了。</br> 有些事情,只有親身經(jīng)歷了才會懂得。</br> “既然你覺得問題,那便就去做吧,近些時日,這些人大哥會幫你組建好,可以先去熟悉一番。”</br> “半個月后,過了十月初一,你再出發(fā)吧。”</br> 朱英安排道。</br> 畢竟十月初一是他冊封的日子,打造百科全書這件事,將會作為他接受冊封之后,所下達的東宮第一道令旨。</br> 就在朱英準備繼續(xù)和兩小聊聊的時候。</br> 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劉和,朱元璋身邊的貼身太監(jiān),急忙趕了過來。</br> “殿下,陛下口諭,請殿下速到華蓋殿中商議政事。”</br> 一個‘速’字,讓朱英眉頭微微皺起。</br> 平日里老爺子讓自己過去,可沒用過這個‘速’字。</br> 便問道:“劉公公可是知道爺爺那里,是發(fā)生了何等事情。”</br> 劉和也沒遲疑,坦言道:“老奴聽著,是陜西那邊,有人造反了。”</br> 朱英聽著有些懵,在洪武年間,竟還有人膽敢造反?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