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7章
三川反了。
越筠兒乍聞這四個字,還未解其意,轉(zhuǎn)了些許,才“咯噔”一聲,嚇得握緊球桿,看向眾人。
卻見大家臉色各異,神色竟都相當冷靜,尤其是皇帝,仿佛甚么都沒有發(fā)生般,還拈起果盤上一顆櫻桃,邊吃邊問兩位皇子道:“那日蘇反了,要我大周歲賜絹二十萬匹,銀五萬兩,茶葉五萬斤,你們怎么說?”
三川乃北川、涼庭與沙昌三地之合稱。
這里地處西北,本是古羅蘭小國的疆土,由于毗鄰藍色突厥,外患嚴重,太宗年間主動并入了大周版圖,俯首高氏,設為藩鎮(zhèn),增置涼庭都護府,封舊王宗室為節(jié)度使以示羈縻,傳至當今的,就是喚做那日蘇這一位了。
高梧一揖道:“兒臣冒昧陳聞,那日蘇是藍突厥呼征可汗的女婿,狼子野心不可小覷,當就近遣河西刺史王令孚率兵平叛。”
二皇子高榆卻道:“三川土壤荒蕪,地勢偏僻,不產(chǎn)糧,無牧草,稅收比不上淮南的一個縣多,又要長年抵御藍突厥的劫掠,索要兵馬費用實屬被逼無奈,所以兒臣以為,當以安撫為主,威懾為輔,體諒三川臣民,按那日蘇節(jié)度使的要求盡數(shù)減半賜之。”
皇帝“嗯”了聲,點點頭,又問:“簡忠,你說呢?”
姜簡忠道:“臣支持二殿下安撫為主的提議,但減半如不能穩(wěn)住那日蘇,無異于以身飼虎。”
皇帝無語。
“給也不行,不給也不行,到底要朕怎么辦?”
話音剛落,司丞又道:“稟陛下,越丞相場外求見。”
·
原來監(jiān)門衛(wèi)入宮送信,先送到仗院時候,越參也是在的。
準確來講,文武百官都在。
又不是端午假期,除太子以外,滿朝都跟往日無二,起個大早等在金吾仗院里跺腳喝氣取暖,準備上朝,兵部魏商書還臨時收到一份監(jiān)門衛(wèi)的急報,腦中匆匆模擬過稀泥和法,卻被宮人告知陛下今天決定休沐了。
去哪了呢?劉勖問。
答在新安公主府上。
實際上皇帝昨夜根本就沒有回宮,越參一猜便知,哪有起這么早去找公主玩的,定是昨夜就去了,偏巧他家中嫡女也是一夜未歸,不趕到看緊不知又出甚么事端,這便扶住玉帶匆忙跟上劉勖,稍慢幾步,從正門甫一進來,就被皇帝那“你來得正好”給敲住了腦門。
“越相也是從戶部擢上來的,”皇帝道,“你來說說那日蘇的要求應不應許吧。”
越丞相抹了把額頭,答:“臣在戶部任職時正逢淮南大旱,一年稅收全部兌成通寶亦不足一千萬貫,更遑論白銀……縱使陛下即位后修養(yǎng)生息,民事漸佳,暫時也拿不出五萬兩銀,折半或許可行,只是如簡忠所言,恐生變故啊。”
皇帝終于拉下臉來,甩開奏折。
“那你們說,要朕如何!”
眾人默默跪成一片。
越丞相硬著頭皮繼續(xù)道:“臣主戰(zhàn),可請使臣先行議和,命河西刺史王令孚暫領三川節(jié)度使,調(diào)河西、關中兩地兵馬抵抗不發(fā),同時命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劉烈暗調(diào)劍寧劉家軍從羌若包抄,兵部尚書魏憐監(jiān)軍……”
“一派胡言!”皇帝起身,厲聲將他打斷,“劉烈?guī)Пl來鎮(zhèn)守京畿?”
于是越丞相也不敢說話了。
越筠兒還是第一次見到皇帝發(fā)這么大火,呆呆地望著手中球桿。
劉勖主動請纓道:“臣自幼于幽燕折沖府效力,抵御百濟,十二歲轉(zhuǎn)調(diào)南海抗擊倭寇,十五效力劍寧平定南夷,十七回京至今已有兩年,熟悉京畿各路兵馬調(diào)遣,愿協(xié)力監(jiān)門衛(wèi)鎮(zhèn)守京都。”
眾人又將目光轉(zhuǎn)向他。
“劉勖,”皇帝沉聲道,“你是劉烈次子。你父劉烈平過幽燕叛亂,救駕有功,封燕云候;你大哥劉勛前年戰(zhàn)死南夷,為大周俘虜十萬吐谷渾士兵,收編八萬萬畝良田;你長姐劉勘至今帶兵駐守南海,去年殲滅三萬海寇,繳獲戰(zhàn)艦五十余艘,進獻南珠十箱。”
金甲小將抱拳半跪,聞言紋絲不動。
“未來倒是可以一用,眼下畢竟太過年輕。”皇帝嘆氣,追問,“議和又派誰去?”
越參還沒來得及說,姜簡忠先道:“臣有一人舉薦——翰林院圖畫局祗侯,越筑。”
越參、越筠兒、永真公主:“……”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朝廷既然已經(jīng)定下大計,就最好從景平中選人去談,才能牢牢把握住局勢,另外,此人身份也要夠高,才能取信于那日蘇,”姜簡忠也不知是不是臨時想的,居然還挺有理有據(jù),“越筑正合這兩點要求,抱負高遠,才華深厚亦是陛下心知的,不若給他這次機會。”
皇帝猶豫看向越丞相。
他話都說到這了,越參還能怎么說?
“簡忠所言極是。”
高梧只得再次接過爛攤子,誠懇道:“越筑不比劉勖年長幾歲,還不曾與軍中打過交道,未經(jīng)任何歷練,不能勝此重任。”
皇帝聽得頗有些焦頭爛額,喃喃自語:“一個能用的都無,還主戰(zhàn),你讓誰去戰(zhàn)?”
姜簡忠不懈再勸:“劉勖、越筑雖然年輕,卻都是囊中錐,非池中魚,不能一直被閑職消磨,早晚要委以重任,這次便是最好的時機啊,陛下。”
越參額頭上的冷汗都要流進眼睛里了。
劉勖愛去不去,他管不著,越筑卻是他老越家唯一一個男丁啊!
縱是庶子,越參也已是年近五旬,三十多年不曾得過一兒半女,伴君多年卻得過不少御賜“良藥”,估計同皇帝一樣,早不能生了。姜簡忠要把越筑派去那日蘇帳前,無異于在越丞相身上割肉,他怎能不急?
好在劉勖聰慧,眼見姜簡忠一石二鳥,針對著越參,同時還為著他劉家,自己不愿在姜、越兩人中選邊,也不愿被姜簡忠利用,干脆請命道:“臣材疏志大,如不能鎮(zhèn)守監(jiān)門,愿為陛下分憂,先赴三川議和,求陛下準臣戴罪立功。”
靜默須臾。
皇帝坐下,又嘆了口氣,一手支著太陽穴,道:“先議和,若沒成呢?”
說到底,還是誰來領兵的問題。
劉烈為的甚么被調(diào)回京都監(jiān)門?還不是因為帶兵太久,功高震主,先帝忌憚?
可若讓王令孚暫領三川,皇帝心里更不舒服,只因他姓王,是王皇后的遠房侄兒,太子高梧的表兄。
皇帝長出一口濁氣,心下有了思量:
若派劉烈出兵,必不能用劉勖議和,當扣下劉烈一子在景平為質(zhì),但這樣一來,派出越筑還不用王令孚,只怕越參同太子一黨就要心生怨懟,最好換人替下越筑……兵部魏憐倒能拎得夠清,但是個口吃,做不得使者,難道大周還真就無別人可用了?
皇帝換手支著太陽穴,另一手隨意摸起旁邊高幾上擺設的畫球,嘆道:“若非止沁芳園子,叫這天下盡在一場之中,朕以三川為注,得此一籌,該有多好。”
越筠兒隨著他的動作也歪了歪頭,看著那球兒發(fā)呆。
皇帝抬頭,忽然與她對視了一眼,于是坐正身子,探向前來,瞇起雙眼道:“嗯?越筠兒,你有何高見?”
眾人:“………………”
越筠兒:“……不敢不敢。”
皇帝重重哼過一聲,又朝她勾手道:“過來。”
越筠兒道:“……我怕我說了,陛下要罵我的。”
皇帝被她氣個夠嗆,繃起臉道:“你不說,朕現(xiàn)在不止要罵你,還要揍你。”
越丞相眼前一黑,簡直要魂飛魄散,心中不斷念著:千萬別說啊,祖宗,不管你想了甚么大逆不道的東西,千萬別說!
可惜越筠兒不能讀他的心,最終還是走到皇帝身邊,與皇帝再換過一個眼神,不好意思地附耳小聲說了兩句話。
·
這兩句話說完,皇帝都愣了好長一會兒功夫。
越筠兒捂住臉,喃喃道:“童言無忌,我還小著,陛下莫要罰我。”
皇帝逐漸緩過神來,抬手輕輕攬住越筠兒的后腰,問高梧道:“你舉薦王令孚暫領三川節(jié)度使?”
高梧也愣了一下。
不等到他回答,皇帝便又換了個人,看著劉勖問:“你想去三川議和?”
劉勖斬釘截鐵道:“是,陛下。”
“那依你看來,”皇帝又問,“若戰(zhàn),誰來領兵?”
劉勖不假思索答:“家父愿為陛下效犬馬之勞,義不容辭,王將軍戍衛(wèi)西北多年,亦曾大破邪利可汗十二萬精兵,俱是我大周麾下良將,誰來領兵,區(qū)別無多。”
“嗯,”皇帝點點頭,又換到高榆,問,“榆兒,你想讓誰去議和?若議和不成,又做何打算?”
高榆不知皇帝又要玩甚么花樣,猶疑著站好在姜簡忠身后:“兒臣……贊同舅舅的提議。越筑為人性情溫和,是議和的絕佳人選,如議和不成,有劉將軍全權坐鎮(zhèn)三川,我大周國力強勁,也不懼他那日蘇區(qū)區(qū)西夷。”
二皇子顯然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不想給王令孚兵權,就不能用劉勖議和,那想拉攏劉家,勸陛下將三川交給劉烈也是一樣的,燙手的山芋拋給越家去接即可。
誰成想,皇帝笑了笑,拍著越筠兒的背,來了句:“那就按筠兒所言,開局來定吧——哪一隊勝,即合哪一隊的意——一桿定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