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眾籌(二)
胡恒秋抱歉地回看皇上一眼,然后低頭施禮,正色道:“皇上,臣昨夜得到消息,臨洋侯十日前一接到鹽場遭遇風(fēng)暴的消息,便趕去抗災(zāi),只是……”
皇帝:“只是什么?”
胡恒秋:“只是風(fēng)暴太過猛烈,臨洋侯的船剛出臨洋縣不久,便被風(fēng)暴卷走了,至今生死未知、下落不明。”
皇帝倒抽一口冷氣:“被風(fēng)暴卷走?”
胡恒秋答道:“是!從臨洋縣去淦州府的最快方式,便是沿海岸線乘船,大抵不到一天就能到達(dá)淦州鹽場;
若走陸路,需要經(jīng)過宣慰府到達(dá)淦州府北部,然后再向南到鹽場,馬不停蹄也需要四天;
可是,臨洋侯失蹤的第二天,宣慰府和淦州府發(fā)生多處山體滑坡及泥石流,官道已被封堵,小道更是消失不見!”
也就是說,臨洋侯若走陸路,最好的情況也是被阻在路上,要是情況不好,沒準(zhǔn)兒也是埋在泥石流下。
這下,滿殿都是抽冷氣聲——“嘶!臨洋侯還有命嗎?”
等大家都嘶嘶完了,胡恒秋繼續(xù)匯報道:“目前,臨洋侯府已派人去搜尋臨洋侯下落;
同時,他們還打開侯府糧庫,將庫存糧食全部搬出,運往淦州府和昌廣府;
臨洋縣衙也面向全縣發(fā)起賑災(zāi)捐款捐物的活動,百姓無不參加,最窮的人家也捐了草鞋等物品;
楚家運輸隊也放下其他任務(wù),專門、無償運送救災(zāi)物資,并幫忙清理山道;
另外,昌廣府和淦州府的鹽場雖然無法挽救,但是臨洋侯雇傭的工人卻都幸存。”
皇帝和眾臣都很詫異,皇帝直接發(fā)問:“他們就在海邊附近,怎會沒有傷亡?”
胡恒秋:“臨洋侯鹽場規(guī)章制度的第一條是:遇到人力不可抗拒之事,保命為先,所以當(dāng)他們發(fā)現(xiàn)海鳴如山崩時就全體撤出了;
目前他們都在積極地幫助搜救落難百姓中。”
眾人徹底不吭聲了,既是無語,也是不敢再說話。
無語是因為,誰會讓雇工優(yōu)先保命、而不是優(yōu)先保護主家財產(chǎn);不敢再說話則是因為臨洋侯是真干實事兒了——即便人未至,救援已先達(dá)。
人可以不到,救助從未缺席!
看到大殿里又死寂下來,胡恒秋就像受不得安靜、非要弄出點兒動靜一樣,又說道:“憑良心做事,就是比憑目的做事有益百姓!”
這話說誰呢?立馬就有御史不干了:“胡大人,你說誰不憑良心、憑目的做事?人沒目的活著又是為何?”
明顯的偷換概念,胡恒秋都不理他,而是繼續(xù)對皇帝稟道:“皇上,臣就不回家拿錢了,臣的捐款直接從這月俸祿中扣除便是;
臣將本月月俸捐出,祿米也捐出,我密偵司全體如此,劉尚書,勞您費心了!”
胡恒秋脧了眾人一眼:我密偵司是干實事兒的,不耍嘴皮子,說捐款就捐款,說捐糧就捐糧。
又看向皇帝,像是等待皇帝批準(zhǔn),實則在告知皇帝:您不用擔(dān)心他們不掏錢,有臣打樣兒,直接從戶部扣,大家這月都別領(lǐng)錢領(lǐng)米就得了!
其實捐一個月工資,對這幫在朝官員真不是什么難事兒。
大宣俸祿政策為雙薪制,既有品級工資,還有崗位工資,通常皇帝下令罰誰的俸祿,罰的是崗位工資,意即你崗位工作沒做好,懲罰,而不是罰品級。
真涉及到品級的時候,就直接貶官了。
所以官員們拿出一個月的崗位工資真不會吃不起飯,因為還有品級工資撐著,而品級工資與崗位工資數(shù)目一致。
要不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考功名入仕途,才能端上鐵飯碗,這鐵飯碗一端上,真就“一人領(lǐng)餉,全家不餓”了。
不過胡恒秋把當(dāng)月祿米也捐了,這就提醒了皇帝:錢好籌,難的的是糧食。
國家的貯備糧現(xiàn)在指望不上南方的糧倉,全國都在指望北方的糧倉,這根本就不夠吃。
但是真的沒有糧食嗎?也不是。
不說別的,胡恒秋正四品官員,他家?guī)旆看媪丝沙詢赡甑募Z食,就是說從現(xiàn)在起他不領(lǐng)祿米,家里的存糧也夠吃兩年。
其他各府更是,有職田、有自家田莊,基本都存著夠吃三年以上的糧食,每年也會進行更換,用新糧替換陳糧。
陳糧一般會拿出一部分做公益,比如施粥什么的,其余的放到糧鋪里賣掉。
餓死誰都不會餓死這些當(dāng)官的,若是貪官,那錢財糧米就囤積的更多,不是有句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嘛。
所以胡恒秋的做法不但表達(dá)支援災(zāi)區(qū)的強烈意愿,也是找到一個籌集糧食的辦法。
皇帝是什么人哪,一點就透,于是說道:“胡愛卿果真是實干之人,朕不能讓你比下去,這么著,今年皇莊送來的米糧,拿出一半,算朕和皇后捐的!”
大宣由皇室直轄的土地并不多,用途也比較單一,當(dāng)做試驗田,如果有了什么新的糧種被呈報上來,皇帝為表關(guān)心,會下令在皇莊試種。
而皇莊產(chǎn)出一般也就用來打賞臣子,并不足以支撐皇家所用。
眾臣臉色又難看了。
這一步步叫伱們君臣二人給堵的,先是胡恒秋直接捐當(dāng)月工資和祿米,皇上都說了別超過一個月的月俸,你可倒好,祿米也給填進去。
皇帝呢,有樣學(xué)樣,把皇后那份也帶出來,怎么地,我們回去也得讓媳婦再出捐一份唄?
皇帝微笑看向臣子們——朕,就是這個意思!
得!啥也別說了,捐就捐吧,皇上帶頭,誰敢不從?好在不算多,捐得起。
皇帝心中高興啊,瞧,朕啟發(fā)著你們一點一點的越捐越多不說,還讓人挑不出理來,若萬一還是不夠賑災(zāi),朕還有余地搞上第二波、第三波。
不僅如此,朕方才靈光一閃,把皇后拽上了,這下不但你們回家得讓后宅也盡盡心,朕的后宮也必然會“替朕分憂”,這多好!
滿朝文武,上下齊心,國泰民安哪!
這時李公公悄聲上前稟報:“皇上,四皇子的隊伍到京外三十里了。”
快過年了,沃斯國的玉礦也早過了開采期,四皇子這么晚才回來,想是所獲頗豐。
當(dāng)年楚清進獻萬斤玉石,皇帝也沒有派人去迎接,四皇子也就是出去辦個差而已,也不必去接。
但作為父皇,總要回宮等著兒子歸來拜見才是。再說,小一年沒見著了,還真有點兒想這個兒子呢。
民間不是有句俗話么,遠(yuǎn)香近臭。
平日里對這個老四不咋重視,實在是因為他的母妃功利心太重,把好好的皇子培養(yǎng)的也有些唯利是圖,還有些手高眼低。
可許久未見,畢竟是父子,總是連著心哪。
皇帝往殿外瞧了眼天色,辰時已過,便給了李公公一個眼神——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該干點兒正事兒了。
于是李公公吊著嗓子高聲宣布:“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