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有話要說(一)
楚清是打著去淦州府救災(zāi)的名義走的,可是一走就是失蹤一個月,等于放了個空炮。
好在楚家小子們不白給,都按照楚清吩咐帶領(lǐng)當(dāng)?shù)厥転?zāi)民眾搞些生產(chǎn)自救的工作。
所以楚清眼下要做的就是親自張羅點什么事情,來體現(xiàn)自己“雖然遇險,卻不忘初衷”。
自然災(zāi)害,非人力能抗衡,只能盡量降低損失,可以大宣的生產(chǎn)力,這一點也很難達(dá)到。
所以在當(dāng)前嚴(yán)重“糧荒”的局面下,需要調(diào)配資源、搞一些“代食品”,力求少餓死人。
楚清打算除了干海貨之外,再添置“雜合粉”,就是把麥稈、豆稈、豆殼、花生殼、玉米桿、橡子,以及紅薯加工成淀粉后的渣滓摻和在一起磨粉。
這樣也算有飯有菜。別管好不好吃、愛不愛吃,首先能吃,其次能保證一定的營養(yǎng),就能保證餓不死人。
其實很多糧食作物都可以全株使用,比方玉米稈、玉米包皮、玉米芯;很多植物也都能吃,比如一些樹葉樹皮,野菜野果。
可現(xiàn)在是冬天,北方草木早已枯萎,并被積雪覆蓋,南方內(nèi)澇嚴(yán)重,到現(xiàn)在很多地方還是一片泥淖,且疫情橫行,水里、泥里的東西人都不敢吃,所以可吃的菜果很少。
楚清如今要養(yǎng)活的人多,在糧價如此飆升的時候,她不能把自家的糧食拿去賑災(zāi),楚元說得對——那不是賑災(zāi),而是當(dāng)冤大頭。
但是老百姓沒得吃也是真的會餓死,楚清自己也不能失蹤一個月什么都不做,所以選擇籌集代食品,相對來說比較經(jīng)濟(jì)實惠。
楚清那一百零八村的山頭、田地,主要種的就是高粱、玉米、大棗等,今年收成還真就特別好,還有好的肥料給追肥,豐產(chǎn)豐收。
粗糧現(xiàn)在賣價也很高,所以楚清也不會賣,只要能做代食品的東西。
楚清不打算把紅薯普及到大宣來,以前是小寶不讓說,現(xiàn)在楚清已經(jīng)自覺保密了。
糧食誰都需要,多一種糧食,就多一絲底氣。
可是紅薯加工出的產(chǎn)品可以呀!紅薯粉條、紅薯渣滓等等。
可惜島上四季如春,不需要曬干菜,否則紅薯葉曬成干菜摻進(jìn)雜合粉里也是好的嘛。
楚清把這個想法與郭正彪說了,郭正彪也覺得這是好主意,便道:“你說的那個‘雜合粉’,我們這兒也要!
蒙原府雖然地方偏遠(yuǎn)了些,但是從慶德元年到現(xiàn)在,幾次大災(zāi)都沒鬧到這里來;
我們這里雖然是北方糧食的主產(chǎn)區(qū),可也是重稅區(qū),所以百姓也吃不飽肚子;
像現(xiàn)在,南邊遭災(zāi)沒糧食吃,我們這里不遭災(zāi)照樣餓肚子,就因為年前又征了一次糧……”
可算有了切入點,郭正彪終于可以把他真正想說的話告訴楚清了:“就是……”
話剛開頭,突然意識到村長婆娘還在屋角站著,便打住了。
楚清順著他視線看去,就見村長婆娘正皺著眉頭眼睛翻上天,就跟翻白眼似的,手指頭在袖子口動來動去,右手一個一個往下按著左手的手指頭,口中無聲,卻念念有詞。
“村長娘子?”楚清問道:“有事兒嗎?”
“啊?哦……”村長娘子被點名,嚇了一跳,手上動作一下子就停了,臉上閃過一絲茫然,隨即又眨了半天眼,似乎在反應(yīng)楚清的問話,又好像有話要說。
“我……草民……”村長娘子憋了一口氣,像是提起全部勇氣似的探問:“侯、侯爺,剛才您說要收海貨?”
“啊,是啊,”這下輪到楚清不明白了:“怎么了?”
村長娘子直拍大腿:“哎媽呀,太好了!那啥,您啥時候收?凡是海貨都要唄?山貨要不要?”
楚清看了看郭正彪,又看了看村長娘子:“什么時候開始收,得聽郭大人的,不過越快越好;山貨嘛,你家有山貨?”
村長娘子:“也不是啥好貨,就是西山上全是橡子樹,俺們總?cè)ツ沁厯煜鹱幽ッ娈?dāng)糧食,家家都有不少,您收不?您不是要整那啥雜合粉?”
楚清:“嗯,是啊。”
村長娘子:“俺剛才聽您那意思,雜合粉里還有別的,那應(yīng)該比橡子面好吃些,俺們能不能跟您換哪?”
橡子面極其難吃,但也確實能當(dāng)糧食。
楚清又看向郭正彪:“你們這兒橡子樹多?”
郭正彪點頭又搖頭:“蒙原府西南邊的山林倒是有很多橡子樹,也有些養(yǎng)蠶戶,只是柞蠶絲發(fā)黑發(fā)硬、織出來的絲綢也不柔軟,并不好賣,不過,我倒還真不知道這邊也有大片橡子林哪”。
郭正彪為不了解近海區(qū)域的山林而面露愧色。
這可怪不得郭正彪,一個知府,整日事務(wù)繁忙,哪有機會走遍管轄區(qū)的山山水水,全憑各縣上報的資料進(jìn)行了解。
縣衙能記錄的無非也就是有數(shù)的耕地,至于荒山荒地,除非有礦產(chǎn),否則不會有人注意。
“既然伱們府橡子樹極多,那就干脆,橡子也收,你給規(guī)劃規(guī)劃,如何定價、結(jié)款方式,反正最后送到我那些作坊就行;
至于換購……到時候直接與我家作坊那邊合計吧。”
郭正彪點頭稱是。
這是好事,也確實像楚清說的,不值錢的東西賣不上價,楚清就算倒賣也賺不了多少錢,她家最后還得承擔(dān)運輸費用。
可那是對楚清,對老百姓卻是好事,老百姓總能換些雜合粉,沒準(zhǔn)還能賺幾個海貨錢。
仨瓜倆棗的對楚清來說不算啥,對百姓來說卻是家庭額外收入,能給家里娃們置辦衣裳、鞋子,能給家里病人看看病、抓抓藥。
對衙門來說也是好事,能保證百姓不凍餓而死,也就是保證政績。
郭正彪突然覺得自己有帶著全府百姓吃楚清這個“大戶”的嫌疑,老臉就有些紅。
村長婆娘臉也紅,興奮的,她滿眼希冀地看著郭正彪:“知府老爺,那啥時候……”
郭正彪一板臉:“這需要與各縣衙共同商議,到時候會知會你們的,你還有別的事嗎?”
這婆娘也真夠沒眼色的,大人們說話,她竟然瞇在角落不知退下!
之前還罷了,人多,確實需要個端茶送水的,可現(xiàn)在是他要與臨洋侯單獨談話,竟然還在這里嘰嘰歪歪!
“沒、沒事!那啥,那知府老爺,您可別忘了哈,有信兒就早點兒通知俺們哈!”村長婆娘邊說邊往門外退:“早點兒哈!”
楚清憋不住扭過頭去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