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弦動廣和居
這天氣說熱就熱了起來火辣辣的陽光烤得人口干舌燥、頭昏眼花。晴朗的天空一片云彩都沒有讓人感受到有如盛夏季節(jié)的烈日炎炎。</br></br>馮華和李九杲雖然是乘馬車來的但下了車后他們的額頭上還是布滿了一層細密的汗珠。用手遮擋了一下刺目的陽光馮華抬頭看了看路邊飯館的招牌,然后對李九杲說道:“廣和居!四弟就是這家飯館了我們趕緊進去吧不要讓翁大人久等了!”說著抬腿走向飯館的大門。</br></br>這是一家經(jīng)營山東菜的飯館臨街的四合院鋪面雖不像有些大飯莊那么寬敞、氣派但門面的裝潢布置卻也古樸雅致特色鮮明。看到有客人上門堂頭(跑堂的領(lǐng)班)立即殷勤地迎上來熱情地吆喝著:“二位爺里邊請啊您那!”</br></br>待馮華二人步入大堂他又恭敬地問道:“二位爺是來找人的還是自己點菜吃飯?”</br></br>“找人你可知翁大人在哪里落座?”馮華淡淡地應(yīng)道。</br></br>“原來是翁老大人的朋友啊!趕快里邊請。”說著趕在前面引路嘴里還在叨叨:“二位可是馮爺、李爺?翁大人早有吩咐正在‘松鶴軒’等候二位爺。”聽到馮華他們是翁同龢請來的堂頭愈地殷勤起來一面小心地在前面引路一面熱情地介紹著本店的一些大概情況。</br></br>雅座在二樓相比于樓下的喧嘩熱鬧樓上不但更加寬敞明亮而且也清靜多了。位于左右兩側(cè)的雅間大大小小一共十二個開間每個房間皆是木雕硬板隔斷鏤花紅木隔扇雖無雕梁畫棟那樣的金碧輝煌卻于平易中顯示出古色古香四壁的墻上還掛著一些名人的字畫幽雅異常。</br></br>馮華二人步入位于左手第一間的“松鶴軒”就見一身便裝的翁同龢正與另一個年齡比他稍大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黑緞子長袍馬褂略微顯得有些清瘦的老者飲茶聊天。</br></br>看到馮華、李九杲到來翁同龢很是高興。他邊站起身招呼二人邊向另一個老人進行介紹:“子夏、秋陽(李九杲的字)來的正好老夫給你們引見一下這位就是老夫的至交好友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李寄云(李鴻藻字寄云);寄云兄他們就是取得遼東大捷、威震敵膽的臨榆鎮(zhèn)總兵馮華及其副將李九杲。”</br></br>聽說這個老人就是與翁同龢齊名的李鴻藻馮華和李九杲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拜見:“臨榆鎮(zhèn)總兵馮華、副將李九杲參見李大人。”</br></br>身為帝黨要員的李鴻藻對馮華二人自然也是極為看重和有好感看到二人進行大禮參拜連忙起身擺手道:“二位將軍不必過分拘禮咱們還是坐下說話。早就聽叔平兄(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說你們已經(jīng)到了京師只是由于公務(wù)繁忙一直未曾得見。今日的便宴就算老夫和叔平兄為二位將軍接風(fēng)洗塵。”</br></br>翁同龢聽了也是頻頻點頭一再囑咐二人不必如此多禮。看到馮華他們依言落座后他又喊過堂頭:“還是按老規(guī)矩你估摸著給安排幾個特色菜再給來上一壺好酒。”</br></br>堂頭看來對翁同龢的口味、習(xí)慣已經(jīng)非常熟悉只是略微思忖了一下他就利索地回道:“翁大人小的就給您安排白菜燒紫袍、吳魚片、江豆腐、潘魚、紅燒海參和一品官燕幾個本店的招牌菜。另外今天還有剛進的白洋淀大螃蟹我也給您上幾只。這些菜您幾位先慢慢吃著不夠了再添您老看這樣可好?”</br></br>微微地點了點頭翁同龢又吩咐道:“酒菜給快點兒上。另外你給招呼一下不要讓閑雜人等打擾了。”</br></br>廣和居原名隆盛居是開業(yè)于咸豐年間的京城老字號坐落在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北半截胡同。翁同龢未作帝師前曾在離此不遠的南橫街上居住過很長時間平時常愛約朋友到此聚會。由于今天(5月8日)是《馬關(guān)條約》換約的日子而且皇上的身體仍舊病懨懨的起色不大因此心煩意亂的翁同龢干脆約上李鴻藻在廣和居宴請馮華和李九杲一來是喝酒散心二來是進一步增強雙方的感情。</br></br>雖然李鴻藻的在座讓馮華和李九杲感到有些拘束但是由于雙方都在有意識地親近對方因此酒宴的氣氛很快就變得融洽和輕松起來。翁同龢一邊與眾人閑聊些京師的風(fēng)土人情、趣聞軼事一邊向馮華他們介紹著廣和居一些特色菜的來歷:“子夏、秋陽廣和居可是京城的老字號了它的很多特色菜都出自一些名人之手。像今日咱們要的吳魚片、江豆腐和潘魚就分別傳自吳均金、江叔畇和潘炳年幾個人。另外還有一道‘曾魚’更是出自曾國藩大人的傳授改日老夫再請你們嘗嘗……”</br></br>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翁同龢率先將話題又引回到眾人最感興趣的時政上:“子夏你前兩日轉(zhuǎn)遞的南海康有為的萬言書老夫已經(jīng)通篇看過了書中所言改革之條理甚為周詳精當(dāng)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我已于昨日以密折將其專報給皇上了。”</br></br>剛說到這里李鴻藻在一邊插話道:“康有為?前些日子就是他領(lǐng)導(dǎo)舉子們?nèi)ザ疾煸荷蠒陌桑÷犝f他已中了今科進士并被授予了六品的工部主事他如今在京城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啊!”</br></br>點了點頭翁同龢繼續(xù)說道:“這個康有為到真的是一個人材只是為人太過狂妄不羈。早在光緒十四年他就寫了《國事危蹙祖陵奇變請下詔罪幾及時圖治呈》(即《上清帝第一書》)并托人轉(zhuǎn)遞給我。由于該封事(臣民上書稱“封事”)罔知忌諱、語太訐直而且并未取得同鄉(xiāng)京官出具的有關(guān)其身世證明的印結(jié)于上書體制不合吾恐遭人非議故未給其代遞。不過觀其此次的封事文筆犀利一如往昔且比前番更加細致全面、條理分明此人當(dāng)可稱得上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br></br>說到這里翁同龢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馮華然后有些考問似的問道:“子夏不知你對康有為以及他這份兒上書中所提的諸項建議是何看法?”</br></br>對于如何改革變法才最適合當(dāng)時的中國馮華從一來到這個世界就一直在考慮單純沿用維新派和洋務(wù)派任何一方的做法肯定不行這一點歷史已經(jīng)給了最充分的證明。雖然從理論上講維新派要比洋務(wù)派進步得多它所進行的維新變法運動屬于高層次的近代化活動但是也要看到維新思想的興起勃只是一批年輕知識分子受甲午戰(zhàn)敗刺激憂心“國將不國何以圖存”進而才促成了它的早產(chǎn)。而且由于維新運動缺乏階級基礎(chǔ)思想理論以及組織上都還不成熟它的生命力是極其脆弱的。所以自己要想真正達成“中國自立自強、重振漢唐雄風(fēng)”的目標(biāo)就絕不能只依賴于維新派和洋務(wù)派任何一方可也不能將他們都得罪了必須要盡力去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br></br>馮華目前就面臨著一個這樣的難題:即怎樣處理與康有為以及維新派的關(guān)系?如何才能既利用維新派的呼聲促成改革變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又不能讓它們過于激進的主張成為今后變法的主旋律?馮華知道按照歷史的展即使沒有自己的幫助康有為的上書也遲早會遞交到光緒手中從而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氵朝所以想完全阻止康有為在變法中揮其強大的影響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之計就是通過形成自己的變革理論盡量削弱維新派對光緒、以及作為帝黨最重要成員的翁同龢和李鴻藻的影響。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最終改變戊戌變法和中華民族的命運。</br></br>由于早就有所準備馮華只是稍微思索了一下就侃侃而談:“康有為的變法方策主要分富國、養(yǎng)民、教士、練兵四策。具體來說富國之法包括鈔法、鐵路、機器輪舟、開礦、鑄銀和郵政六項內(nèi)容;養(yǎng)民之法包括務(wù)農(nóng)、勸工、惠商和恤窮四項內(nèi)容;教士之法主要為廣建書院、普及教育;練兵之法則具有汰勇兵而合營勇、起民兵而立團練、練旗兵而振滿蒙、募新制而精器械、廣學(xué)堂而練將才以及厚海軍而威海外等六條內(nèi)容。從這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康有為不但才識淵博、文采風(fēng)流而且其考慮問題相當(dāng)?shù)娜嫱暾渥兎ㄖ鲝堃鄿蚀_地切中了我大清當(dāng)前的時弊其人確實才堪大用。”</br></br>看到翁同龢與李鴻藻亦贊同地不住點頭馮華卻突然將話鋒一轉(zhuǎn):“當(dāng)今之中國確實已到了非變革不足以救亡圖存的危急關(guān)頭!然而康有為的這些變法主張卻存在著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就是變革的幅度過大。它除了涉及到對大家習(xí)以為常的‘祖制’進行巨大變動還可能極大地影響一些人的根本利益這些都勢必會引很多激烈的矛盾沖突從而使改革變法很難繼續(xù)進行下去。‘治大國若烹小鮮’維新變法雖然乃是必須之舉但過猶不及、不可不慎呀!”</br></br>馮華提出的這些不同意見讓翁同龢與李鴻藻聽得俱是一愣不由得同時眉頭一皺苦苦思索起來。好半天翁同龢才若有所思地說道:“子夏此說言之有理變法的確不可操之過急。老夫仔細考慮了一下這份上書中的很多內(nèi)容確實牽扯過巨極可能生出許多麻煩來如果完全照此實行恐怕無益于當(dāng)前之時政!”</br></br>“好好!子夏果真是卓爾不凡。前番聽叔平兄說你老成持重、才比管仲老夫還有些不甚相信只以為你從西洋回來只對夷人的軍事、器物有所見長誰成想對當(dāng)前國內(nèi)的政事卻也有如此獨到之見解。我大清既有子夏、秋陽這般中流砥柱又有康有為一幫熱血英才真是國之幸事啊!”本來還對馮華的才干能力抱有些許懷疑的李鴻藻此刻聽了馮華的精辟論斷不由得在一旁連連叫好。</br></br>“是呀!我大清當(dāng)此危難之際卻人才輩出看來中興有望啊!不過子夏你既然有如此見解當(dāng)也有自己的革除弊政之方略不如說來聽聽也好彌補康有為方策之不足。”李鴻藻的話音剛落翁同龢立即接口表示贊同并適時地再次考較起馮華來。</br></br>輕輕一笑馮華謙恭地答道:“兩位大人實在是謬贊了馮華才疏學(xué)淺能有什么高明的見解。只是因為自西洋歸來思想受到的局限小唯‘旁觀者清’而已。”</br></br>手捻著花白的胡須翁同龢溫然說道:“子夏何必妄自菲薄你之才能老夫已甚是清楚今日咱們只是私人聚會有什么想法但說無妨。”</br></br>翁同龢與李鴻藻二人在帝黨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他們會對未來的變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馮華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尤其是翁同龢?biāo)c光緒有著二十年親若父子的師生情意他的看法和觀點更是會對光緒的每一項決定都產(chǎn)生根本性的作用。能不能讓自己的變法主張被光緒和帝黨成員所接受今天的這番說辭將至關(guān)重要。</br></br>平靜了一下心情馮華結(jié)合自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以及近一個時期以來的反復(fù)思索將自己的觀點娓娓到來:“好吧!恭敬不如從命馮華就簡單地說說自己在如何施行變法上的一些想法。‘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此天下之公理。然如不能審時度勢、因勢利導(dǎo)不但會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與抵制而且還可能最終導(dǎo)致變法失敗所以全面模仿泰西各國力求快變、大變和全變的改革方式絕不可取。我的變法方策只有八個字即‘調(diào)和兩宮循序漸進’。只有爭取到太后對變法的支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至少也是不反對。另外變法也只有徐圖而漸更之才能得到太后以及一些保守人士的認同。具體的做法馮華以為先必須保證政局的穩(wěn)定并通過大開社會風(fēng)氣普及國民教育為變法進行思想上的準備;然后再傾全國之力對國家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變革如此方能使富國強兵成為可能……”</br></br>這頓飯一直吃了近兩個時辰才最終結(jié)束雖然廣和居的飯菜確實極為精美但幾個人此刻卻什么也顧不上了他們?nèi)急获T華獨特的變革思路以及不時冒出的一些新名詞所深深吸引住了。當(dāng)馮華的這些綜合維新派和洋務(wù)派兩方觀點并結(jié)合了一些歷史經(jīng)驗的漸進式變法設(shè)想講完之后立時就在翁同龢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好一個馮華呀!真的是事事出人意表。他非獨只是行軍打仗、把握時局異常出色而且在如何實行變法一事上竟也有如此獨到的見解此等人才斷斷不可放過……</br></br>想到這兒翁同龢點點頭感慨地說道:“子夏老夫還是太小看了你。原來看了康有為封事中的變法設(shè)想我曾深感震撼、佩服不已可是現(xiàn)在聽了你的想法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康有為雖有經(jīng)世之才救國之方然而他的這些變法主張確實還是有些急功近利實在是不如子夏你的設(shè)想來得踏實穩(wěn)妥。”</br></br>李鴻藻也頷笑道:“是呀!子夏的觀點確實乃持重之論我看將來大有可為!不過子夏你既然已經(jīng)對如何變法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還是應(yīng)盡快整理出一個自己的具體變法方案來上奏給皇上以備決策參考。”</br></br>看到自己的觀點已經(jīng)得到了翁同龢與李鴻藻的認可馮華大大松了一口氣。看來自己煞費苦心炮制出來的這份兒變革設(shè)想取得的效果還可以至少已經(jīng)為今后實施自己的變法主張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chǔ)。</br></br>夜已經(jīng)很深了萬籟俱寂只有晶瑩如玉的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空中柔和地灑下自己的清暉。</br></br>此刻馮華的房中依舊燈火未熄他仍然在伏案書寫著自己的變法方略。對于具體該如何實行變法馮華以前曾經(jīng)多次考慮過并且已經(jīng)基本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是給康有為挑挑毛病還可以(其實也是盜用別人的觀點)真正系統(tǒng)寫出來卻又是另一回事。如果這份改革方案經(jīng)不起人們的反復(fù)推敲只會引來一片非議責(zé)難之聲。</br></br>雖然他知道只憑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政治經(jīng)濟以及儒學(xué)西學(xué)知識就想如康有為這般弄出一個全面完善的改革設(shè)想來自己實在是力有未逮。不過為了最終能改變戊戌變法的結(jié)果他也只能利用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熟悉勉為其難地嘗試一次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