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刑徒
有一點唐三成不懂,為什么這海冬青會對尸氣十分敏感,烏云解釋道,這只海冬青是自己在西藏發(fā)現(xiàn)的,在西藏,有一種天葬,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尸體喂鷹。()鷹食后飛上天空,藏族則認(rèn)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后,停尸數(shù)日,請喇嘛念經(jīng)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尸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鷹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nèi)?,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后用哨聲呼來鷹,按骨、肉順序別喂食,直到吞食凈盡。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風(fēng)俗習(xí)慣,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喪葬方法。
這只海冬青長年吃死人肉,對于死人的味道也就早就習(xí)慣了,甚至十分敏感,能夠早早地發(fā)現(xiàn)前方有沒有死人,這一點,是其它地區(qū)的老鷹無法具備的,這與西藏的天葬習(xí)俗有分不開的關(guān)系,天葬聽上去有些驚悚,將死人肉喂給老鷹,以唐三成的腦瓜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分開,他只有搖搖頭,將這事翻過去。()
再說回這海冬青,它之所以會觸動機(jī)關(guān),很有可能是因為撞到了前面的墻上,觸發(fā)了機(jī)關(guān),箭是直射過去的,方向應(yīng)該是正前方才對,這海冬青飛得過快,撞到墻上才觸動了弓弩,銅箭應(yīng)聲射出,那么以海冬青與這機(jī)關(guān)的距離來看,不得不佩服這只鷹的神速反應(yīng)了,如此近的距離,一般就是穿膛而過了,它居然還有躲閃的時間,鷹中之神不是浪得虛名的。
海冬青與烏云親熱得很,不過其他人的心情就沒有這么好了,眼前這堵墻內(nèi)設(shè)機(jī)關(guān),也嚴(yán)實地堵住了眾人的去路,礙于里面的機(jī)關(guān),又不敢冒然去觸摸這道墻,矮子與唐三成對視一眼,矮子對唐三成說道:“師兄,師父盛贊你已久,能不能讓我見識一下師兄的水平?“
唐三成笑道:“師弟,我們倆就不要客套了,其實你也看出來了,不是嗎?“
白逸催道:“不要賣關(guān)子了,連我都猜出來了,我們是又遇上障眼法了,是不是?“
矮子面色一變:“連你也懂道法嗎?“
“當(dāng)然不是。()“白逸說道:“不過在不久前我們就已經(jīng)遇到過一次,將虛無幻化作實像,迷惑人的眼睛,我們看似存在的地方,其實是不存在的,所謂的障眼法不過就是如此,唐三成,既然你師弟要見識一下,你就不要推脫了。“
唐三成點了點,咬破自己的小指,在空氣中畫了一個八卦,血濺到各處,白逸有些疑惑,上一次唐三成是直接將血八卦畫到土墻之上,這一次怎么是在空氣之中呢,這一點白逸有所不知了,上一次唐三成已經(jīng)知道虛無的地方是在哪里,這一回情況卻有些不同,既然箭是從這里射出去的,自然是有實體的,唐三成剛才也試過,可是找不到虛無,只有在空氣中畫出八卦來破陣了。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億劫,證我神通。三界內(nèi)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yǎng)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wèi),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忘形。內(nèi)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xiàn),覆護(hù)真人。急急如律令!“
唐三成的口訣念畢,其他人只覺得眼前一蒙,就是眼前突然一黑的狀況,再睜開眼前,左右各出現(xiàn)了一條墓道,正中間的墻體依然存在,關(guān)老板嘆道:“真是不可思議,所謂的實虛居然可以一體?!?br/>
矮子對唐三成十分崇敬:“破障眼法需要的道法必須精湛,否則,無法破解虛境不說,還會傷到自己的元氣,輕則吐血,重則身亡,這布下障眼法的人不簡單,師兄,你也不簡單?!?br/>
猴子多了一句嘴:“矮子,假如讓你來,你有把握嗎?“
這問題讓猴子為難了,他想了一會兒:“破是可以破,不過自身的元氣肯定有損失,說到底,我的修為還是比不過師兄了?!?br/>
其他人還不知道兩人的淵源,二老板驚奇道:“難道你們修道的人見面都要稱師兄弟嗎?“
矮子未置可否:“差不多吧,大家都是同道中人。“
扯這一點先不說,障眼法已破,如今有兩條墓道伸展進(jìn)去,左右各一條,這墓道足有八米之高,白逸想到他們挖盜洞的時候足足挖了二十多米,加上這條墓道高約八米,倒是與秦陵有一點共通之處了,臉上不禁露出喜悅的神色來了。
“怎么了,白逸,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七邪問道。
“這里的高度計算起來與秦陵的封土有些對得上了,我們向下挖掘了近二十米,這里呢,高約八米,加上一點誤差,也勉強(qiáng)稱是上是有三十米了。“白逸說道:“秦陵當(dāng)初封土的時候,就是封了三十米。“
關(guān)老板說道:“不錯,來之前我也查閱過相關(guān)的資料,秦始皇為防止盜陵,想了很多方法,其中就有以山為陵,封土三十米?!?br/>
這所謂的封土,其實就是俗稱的墳頭,東周以前的墓葬并沒有封土,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后,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為了更方便的辨認(rèn)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土或種樹為標(biāo)志,但后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biāo)志。
作為帝王陵來說,封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封土看上去只是簡單在地墓葬上堆上土,但內(nèi)中很有講究,尤其作為帝王陵,一般有三種封土的方式。
第一種是壘土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層夯筑,使它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就像倒扣著的一個斗,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沒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稱“覆斗?!?br/>
第二種是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的帝王陵從一開始就采用了這種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選擇了長安西北禮泉縣海拔一千多米的九嵕山為墳,鑿山建造。據(jù)說這一葬法是長孫皇后提出的,這實際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張,借長孫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為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上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及為己有,今因九稷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賊盜息心,存沒無累?!罢f是如此,實際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為陵,不過是利用人工難以造成的山岳雄偉的氣勢,以體現(xiàn)帝王氣魄宏大,而且還可以達(dá)到防止盜掘的目的。
第三種是寶成寶頂。自秦漢時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續(xù)到宋代。但是經(jīng)過唐代的以山為陵后,帝王們對方上和以山為陵的形式有所觸動,因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風(fēng)蝕,成為圓鈍,山形也很難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時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現(xiàn)了圓形,倒斗的都叫它饅頭形。
(教育123文學(xu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