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首陽山夷齊阻兵
詩:
首陽芳躅為綱常,欲樹千秋叛逆防。
數(shù)語喚回人世夢,一身表率死生光。
求仁自是求仁得,義士還從義士揚。
讀罷史文猶自淚,空留齒頰有余香。
話清虛道德真君看見黃化來詢問前程的命運歸宿,心里十分糾結(jié)。他想把所有的情況都告訴黃化,但是又擔心他無法接受,甚至可能因此產(chǎn)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如果真君不把所有的情況都告訴黃化,又怕他誤入歧途,遭遇不測。
真君想來想去,最后決定給黃化一個偈語,讓他自己去猜。這個偈語就是一首詩,詩中包含了真君對黃化未來的預測和警示。至于結(jié)果如何,但憑命了。真君作偈語:
逢高不可戰(zhàn),遇能即速回。
金雞頭上看,蜂擁便知機。
止得功為首,千載姓名題。
若不知時務,防身有難危。
道人作罷偈,黃化年少英雄,哪里放在心上。只見土行孫也來問懼留孫。懼留孫也知土行孫不好,他還進得關,死于張奎之手,也只得作了一首偈語給土行孫存驗,偈日:
地行道術既能通,莫為貪嗔錯用功。
攛出一獐咬一口,崖前猛獸帶衣紅。
懼留孫作完偈,土行孫拜謝了師尊。
且眾仙與子牙作別,各自回到自己的山岳洞府。子牙則同武王、眾將一起進入西岐城。武王回到宮中,子牙回到帥府,大眾將則在三后等候在教場,聽候點將。
第二,子牙呈上奏本向武王謝恩。他身穿金幞頭,大紅袍,玉帶,將奏本呈上。散宜生接過奏本,展于御案之上。子牙俯伏奏道:“姜尚多么幸運,承蒙先王顧聘,沒有能在先王生前報答他點滴之恩,現(xiàn)在又承蒙大王拜我為將,這樣的知遇之恩,古今罕櫻我怎么敢不盡犬馬之力,以報答您的深恩呢?今日特此上表,請求您親自出征,以順應人之意愿。”武王道:“相父此舉,正合心。”
武王問子牙道:“相父,這支軍隊何時起程?”子牙道:“待老臣將兵馬操練完畢,選好吉日,再來請駕起程。”武王便傳令左右:“設宴與相父賀喜。”君臣共飲。子牙謝恩出朝。
第二,子牙來到教場看操點將。他五更時分便來到教軍場,升了將臺。軍政司辛甲啟稟元帥:“已放炮豎旗,擂鼓點將。”
子牙心中暗想:“如今人馬有六十萬之眾,必須用四個先鋒才有協(xié)助。”于是他命令軍政司:“令南宮適、武吉、哪吒、黃化上臺來。”
辛甲領令,令四個將領上臺打躬。子牙道:“我們的兵有六十萬,你們四將為先鋒,分別領左、右、前、后先鋒大印。你們各抓一鬮,自任其事,不得錯亂。”
四將應喏。子牙將四個鬮與四將各自抓認:黃化抓著的是前隊先鋒;南宮適是左哨;武吉是右哨;哪吒是后哨。子牙大喜。令軍政官給四將戴花掛紅,各領了印信。四個將領飲過酒,謝了元帥。
子牙又令楊戩、土行孫、鄭倫各抓一鬮,這三個人作三軍督糧官。楊戩是頭運;土行孫是二運;鄭倫是三運。子牙令軍政官取督糧印交給三將,全都戴花掛紅,各飲三杯喜酒,三將拜謝下臺。
子牙令軍政官取來點將簿,先點:黃飛虎、黃飛彪、黃飛豹、黃明、周紀、龍環(huán)、吳謙、黃祿、黃爵、黃祥、辛免、太顛、閎夭、祁恭、尹勛。
原屬西周的四賢和八俊: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等將領也在點將之粒
文王有九十九子,雷震子是在燕山收得,一起共有百子。有三十六位殿下習武,因為紂王屢次征西岐,陣亡了十六位。
此外,還有歸降的將領和佐將:鄧九公、太鸞、鄧秀、趙升、孫焰紅、晁田、晁雷、洪錦、季康、蘇護、蘇全忠、趙丙、孫子羽等。
女將兩員:龍吉公主和鄧嬋玉。
子牙點將完畢,傳令道:“令黃飛虎上臺。”子牙:“成湯雖然氣數(shù)已盡,但五關之內(nèi)必定有精奇之士,不可不防備。該戰(zhàn)就戰(zhàn),該攻就攻,我們的軍士必須演習陣圖,才能明白進退之法,然后才可以更好破擔”隨后令軍政官擺出十陣牌放在臺上:
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山月兒陣,四門斗底陣,五虎巴山陣,六甲迷魂陣,七縱七擒陣,八卦陰陽子母陣,九宮八卦陣,十代明王陣,地三才陣,包羅萬象陣。
子牙:“這些陣法都是依照六韜之內(nèi),精心演練,軍士們才能明白進退之方。黃將軍與鄧將軍、洪將軍,你們?nèi)蛔咭蛔珠L蛇陣,然后聽炮響變換后面的各陣,不能錯亂失誤。”
三位將領領了軍令下臺走一字長蛇陣。正行之際,子牙傳令,“點炮,變化成六甲迷魂陣。”結(jié)果未能齊整。子牙看見,把三將叫上臺來,教導他們:“今日東征,事關重大,是對大擔如果士兵訓練不精,這是主將之羞,如何征伐?三位必須日夜操練,不得懈怠,以免有違軍紀。”三將領令下臺,用心教習。子牙傳令:“解散操練。眾將做好準備,收拾行裝準備東征。”
第二,子牙朝見武王結(jié)束之后,子牙奏道:“人馬軍糧都已齊備,請大王東征。”
武王問:“相父將內(nèi)事托付給何人?”子牙答:“上大夫散宜生可擔此任,應該可以托付。”
武王又問:“外事托付給誰呢?”子牙回答:“老將軍黃滾經(jīng)驗豐富且沉穩(wěn)老練,可擔此重任。”武王大喜:“相父安排得當,使孤歡悅。”
武王退朝后入內(nèi)宮見太姬,稟報:“請母后知道:現(xiàn)在相父姜尚領兵到孟津會諸侯,孩兒現(xiàn)已準備就緒,進入五關觀政于商之后,便會回來,不敢違背父王的教導。”
太姬:“姜丞相此行必定順利,孩兒可一應俱依相父的安排。”隨后吩咐宮中準備酒宴,為武王餞校
第二早晨,子牙率六十萬大軍離開西岐。武王親自騎著甲馬,率御林軍來到十里亭。只見眾御弟已排下九龍席,與武王、姜元帥餞校眾人向武王和子牙敬酒后,武王與子牙趁著吉日良辰起兵。此時正是紂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隨著一聲號炮響起,大軍氣勢雄壯地啟程了。
大軍離開了西岐,前往燕山,一路上三軍精神抖擻、士氣高昂。經(jīng)過了燕山后,正向著首陽山進軍。大隊人馬正行進時,忽然被伯夷、叔齊兩人攔住去路。兩個人穿著寬大的衣袍、袖子飄飄的樣子,攔在路中并高聲喝道:“你是哪里去的人馬?我們想見你主將話。”
有前哨探馬趕緊報入中軍:“啟元帥:有兩位道者想見千歲并元帥話。”子牙聽后,忙請武王并肩上前去。
伯夷和叔齊恭敬地向前行禮:“尊敬的武王與姜子牙公,我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武王和姜子牙欠身回禮:“我們身披甲胄,不能下馬回禮。二位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有什么事需要我們聽取嗎?”
伯夷和叔齊問:“今日主公與元帥起兵,意欲前往哪里去?”姜子牙回答:“紂王行為無道,逆而行,殘害百姓,囚禁忠良,燒殺無辜,荒淫無道,惡行累累,我們的先王,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照耀四方,顯赫于西方之地。先王受命,要肅清下暴虐,大功尚未完成。而我們西周的子民們,遍布各地,我受命于,代行罰。現(xiàn)在下諸侯齊心協(xié)力,在孟津舉行大會,我們武力威揚,侵犯商朝的疆土,消滅那些兇殘的暴君,彰顯道的公正。這是我們子的不得已之心。”
夷、齊二壤:“臣等聽‘子女不言父之過,臣子不揭君之惡’。故此,父親有過錯,子女可以指正;君主有錯失,臣子可以諫言。然而,只聽以德行感化君主的,未曾聽以下犯上討伐君主的。當今紂王為君主,雖有過失,為何不用忠誠言語竭力勸諫,以盡臣子之道,也不失為忠心之舉。何況先王曾服從殷商,未曾聽對殷商有何不滿。臣等還聽‘至高的德行能夠感應萬物,至深的仁慈能夠使人賓服’。如果至德至仁之人在我們身邊,那么兇惡殘暴怎能不轉(zhuǎn)化為淳厚善良呢?以臣等愚見,應當退守遵臣子本分,體現(xiàn)先王服事殷商的誠意,恪守千古以來君臣之間的界限,這豈不是更好嗎?”武王聽完,停下馬不再前校
子牙回應道:“二位所言雖好,我并非不知;這只是片面的見解。現(xiàn)在下苦難深重,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倫理道德已崩潰,道人倫已淪喪。在上蒼怒目而視,百姓在下怨聲載道。這是地翻覆的時刻,這是四海沸騰的時期。只有上會憐憫百姓,百姓的愿望,上必定會滿足。更何況上已經(jīng)命令我周順應命。如果逆而行,懲罰將均攤到我等頭上。而且上的意志通過百姓的眼光來體現(xiàn),上的聽覺通過百姓的聲音來傳達。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我必須前校如果違背意,并非我之前的君主有罪,而是我無德無能。”
子牙身邊的將士想要前行,卻看到伯夷、叔齊兩人仍在不停地講話,心里十分不悅。
夷、齊發(fā)現(xiàn)左右的將士都流露出不悅的神色,當眾人催促武王、子牙前行時,兩人明白他們必定會前往。于是兩人跪在馬前,拉住馬韁繩,勸諫道:“臣等受先王養(yǎng)老之恩,誓要堅守臣子之道,不得不盡心竭力。如今大王以仁義治理下,怎能不葬父而征戰(zhàn)四方,這能算是孝順嗎?以臣子的身份去討伐君主,這能算是忠誠嗎?臣等擔心后世定有人以此為借口妄加非議。”
左右眾將見夷、齊攔馬勸諫,軍士們無法前進,心中大怒,想要舉兵殺他倆。子牙忙制止道:“不可。這兩個人是下難得的義士啊。”忙令左右將士扶兩個人離去,大軍方得繼續(xù)前校
后來伯夷、叔齊兩個人進入首陽山,因恥于食周粟,采薇作歌,最終守節(jié)餓死在山鄭至今人們提起他們,仍然滿懷敬意。這是后話。
再子牙帶領雄師離開首陽山后,一路向前行進。大軍行到金雞嶺時,嶺上有支人馬打著兩面大紅旗,駐扎在嶺上阻擋了去路。
哨兵回報軍情:“啟稟元帥:金雞嶺有支人馬擋住去路,大軍無法前進。”子牙下令安扎營寨后升帳議事:“探查清楚是哪里人馬在此處阻擋大軍前進?”
話音未落便有左右來報:“有一將領請戰(zhàn)。”子牙不知是哪里人馬,忙傳令詢問:“誰愿出戰(zhàn)?”左哨先鋒官南宮適應聲而出:“末將愿往。”
子牙提醒他:“初次出戰(zhàn)需心行事。”南宮適領命上馬出戰(zhàn),炮聲大作以壯聲勢,他一馬當先沖出營門。只見一將頭戴幞頭,身穿鐵甲,手提烏馬長槍而來。
南宮適不解地問道:“你是什么出身,膽敢阻擋西岐大軍?”
魏賁反問道:“你是誰,要去哪里?”南宮適回答:“我的元帥奉命征討而伐商紂,你竟敢如此粗心大意,阻攔我的大隊人馬!”他大喝一聲,揮刀直沖過去。這位將軍也舉槍迎面而上。兩馬相交,刀槍往來,激戰(zhàn)了三十回合。南宮適被魏賁猛烈攻擊,殺得汗水從脊背上流下,心中暗想:“我才出兵到這里,今日就遇到這員大將,如果敗回大營,元帥必定會責怪我。”
南宮適注意力不集中,一走神,不提防被魏賁大喝一聲,抓住了南宮適的袍帶,將他生擒過來。
魏賁:“我不傷害你性命,快請姜元帥出來相見。”隨后又把南宮適放回了營地。
軍政官向中軍報告:“南宮適聽候命令。”姜子牙傳令:“帶上來。”南宮適上帳,稟告:“我被擒后放回,請元帥定奪。”
姜子牙聽后大怒:“六十萬人馬,你是左哨首領官,如今率先挫我軍銳氣,你還敢來見我?”他命令左右:“綁出去斬了!一會兒來報!”左右隨從將南宮適推出去斬首。
魏賁在馬上看見要斬南宮適,大喊道:“刀下留人!只請姜元帥相見,我自有重要事情商量!”
隨從聽到了魏賁的話,停止了行刑,立即報入中軍,子牙聽到報告,騎著四不相出來。
姜子牙在四不相上問道:“你是誰,什么事請我來相見?”
魏賁見姜子牙威儀整肅,兵甲鮮明,知道這是一支興隆的軍隊,于是滾鞍下馬,拜倒在道旁,:“末將聽元帥率兵討伐商紂,特此前來投奔麾下,希望能效犬馬之勞,建功立業(yè)。因為還沒有看見到元帥真容,所以末將不敢擅自入營。現(xiàn)在見元帥士卒精銳、軍令嚴明、禮儀盛大,知道不僅在于軍威,更在于仁德。末將怎么敢不效命,共伐此獨夫殷紂,以泄人神之憤!”
子牙聽了,隨即令魏賁一起進入了軍營。魏賁來到中軍帳,再次跪拜在地,道:“末將自幼學習槍馬,卻一直未能遇到明主。今日能跟隨明君與元帥,實是魏賁多年努力的回報。”
子牙聽后大為欣喜。魏賁又跪下道:“啟稟元帥,雖然南將軍一時失利,但還望元帥能寬恕憐惜而赦免他。”
子牙微笑道:“南宮適雖然失利,但既然得到魏將軍這樣的猛將,反而是吉兆啊。”他命令左右將南宮適釋放過來。
南宮適向子牙謝罪后,子牙道:“你作為周室元勛,身為先鋒首領,這次初陣失利,按理應斬。但考慮到魏賁歸周的吉祥之兆,你可以將左哨先鋒官的印綬交給魏賁,你隨營聽候調(diào)遣。”
完,立即將魏賁任命為左哨先鋒。南宮適則將印綬交出給魏賁。子牙下令全軍出發(fā)。
再因為張山的陣亡,消息傳到了汜水關。韓榮得知子牙已經(jīng)在三月十五日于金臺拜將,于是立即上書給朝歌。微子看到奏本后,知道張山為國捐軀,洪錦歸附了西岐,便急忙進宮向紂王稟報。
紂王聽后大驚:“沒想到姬發(fā)竟然猖獗到這樣的程度!”他立刻下旨召集百官上殿。
紂王道:“如今姬發(fā)大肆猖獗,卿等有什么良策可以清除西土大患?”話音未落,班中閃出中大夫飛廉,他俯身奏道:“姜尚是昆侖左道之士,不是堂正之兵可以擒拿剿除的。陛下需任命孔宣為主將。他精通五行道術,或許可以擒獲叛賊,剿滅西岐。”
紂王準奏,派使臣持詔前往三山關。
孔宣接旨后,打發(fā)使臣回朝歌,連夜整頓兵馬,共計十萬大軍。當日他便祭拜寶纛旗,離開三山關,一路浩浩蕩蕩,曉行夜宿。
行軍多日之后,探馬來報:“前方有汜水關韓榮接應元帥。”孔宣下令:“請他過來。”
韓榮至中軍帳前打躬:“元帥此行來遲了。”孔宣問:“為何遲了?”韓榮答:“姜子牙三月十五日已在金臺拜將,人馬已出西岐了。”
孔宣不屑道:“姜尚有何能耐!我這次來,定可捉拿姬發(fā)君臣,將其解進朝歌。”他吩咐立即開關,催促軍隊加速前進,直接向西岐大道進發(fā)。不一日,大軍便抵達金雞嶺。哨探馬來報:“金雞嶺下周兵已至,請令定奪。”
孔宣下令:“將大營駐扎在嶺上,阻住周兵去路。”究竟勝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