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文王踏青訪大賢
武吉來到溪邊,看見子牙獨自坐在垂楊之下,手中的魚竿在綠波之上輕輕飄蕩。子牙自顧自地唱著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武吉走到子牙身后,輕聲細(xì)語地叫道:“姜老爺!”子牙回頭,看見了武吉,便問:“你是那一日在茨樵夫。”
武吉回答:“正是。”子牙又問:“你那一日可曾打死人么?”
武吉慌忙跪下哭泣道:“我是山中的打柴人,一個愚昧的凡夫俗子,哪懂得什么深奧的道理。我只有一雙平凡的眼睛,凡饒智慧,不識得老爺您的高明和學(xué)識。前日我錯了一句話,冒犯了老爺?shù)淖痤仯€請老爺切勿記懷。老爺是大人之輩,不是我們這些人能比得上的。我懇求姜老爺大開仁慈,廣施惻隱之心,就像是普濟(jì)群生的菩薩一樣。自從那與老爺分別后,我走到南門,正好遇到文王駕臨,我忙著挑起柴火躲避,沒想到卻壓塌了尖擔(dān),果然打死了門軍王相。當(dāng)時文王定了我殺人之罪,按理我應(yīng)該抵命。但我念著家中老母無人照料,終究會成為溝壑中的孤鬼,蒙上大夫散宜生老爺替我向文王求情,暫且放我回家,置辦完老母的身后事,我便去抵王相的命。我思來想去,即使這樣的話,我們母子的性命依舊是不能保全。今日特來求見姜老爺,懇請您憐憫我這條微不足道的性命,救我們母子二人一命。我若有幸得救,必定結(jié)草銜環(huán),犬馬相報,決不敢有負(fù)您的大恩大德!”
子牙聽后道:“‘?dāng)?shù)定難移’。你打死了人,應(yīng)該償命。我怎么能救你呢?”
武吉哀求道:“老爺您慈悲為懷,無論昆蟲草木,無不相容。請您救我一命吧!如果我們母子能夠得救,今生今世都不會忘記您的恩德!”
子牙看到武吉的態(tài)度虔誠,而且這人后面必定有富貴。于是子牙道:“你想我救你也可以,但是你要拜我為師,這樣我才會救你。”
武吉聽到了姜子牙的話,立即就拜師了。
子牙:“你既然成為我的弟子,我不得不救你。你現(xiàn)在就回家去,在你床前挖一個坑塹,深四尺。到了黃昏時候,你睡在坑內(nèi);叫你母親在你頭前點一盞燈,腳那一頭也點一盞燈。抓兩把米或飯撒在你身上,再放上些亂草。睡過一夜起來后,你就只管去做生意吧。”武吉聽了師父的話,便領(lǐng)命回家挖坑點燈。
話武吉回到家中,滿面喜色地告訴母親:“姜老爺不僅教我讀書寫字,還打算收我為徒呢!”母親大喜過望道:“我兒啊!你快快挖坑吧!聽從姜老爺?shù)姆愿馈!庇谑俏浼惆凑兆友赖闹甘就诳印Ⅻc燈。
這晚上到了三更時分,子牙披發(fā)仗劍、踏罡布斗、左手掐法訣右手結(jié)印記,替武吉祭星。第二早晨,武吉前來拜見子牙,口稱“師父”,向他下拜。
子牙:“你既然拜我為師,便須早晚聽我教訓(xùn)。打柴之事并非你長久之計。早起挑柴去賣,到了中午便來與我談?wù)摫āH缃窦q王無道,下反亂四百鎮(zhèn)諸侯。”
武吉問道:“師父您的反了那四百鎮(zhèn)諸侯是指哪些呢?”
子牙:“反了東伯侯姜文煥,領(lǐng)兵四十萬大戰(zhàn)游魂關(guān);南伯侯鄂順反了,領(lǐng)三十萬人馬攻打三山關(guān)。我前幾觀察象,發(fā)現(xiàn)西岐不久將有刀兵四起、離亂發(fā)生。此是用武之時也!你應(yīng)當(dāng)努力學(xué)習(xí)武藝、熟讀兵法,將來出仕為官就是子之臣。又何須打柴度日呢?古話:‘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qiáng)!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也不枉你拜我一場。”
武吉聽了師父的一番話后心中豁然開朗道:“師父得是!從今往后我一定早晚聽從您的教誨!”從此他跟隨子牙練習(xí)武藝、學(xué)習(xí)兵法六韜。
話有一,散宜生想起了武吉的事情。武吉已經(jīng)離開半年了,還沒有回來。散宜生進(jìn)入內(nèi)庭,向文王稟告:“武吉打死了王相,我看到他家里有年邁的母親無人照顧,就向主公稟告,放武吉回家去料理他母親的事,并解決日后的生活費用問題,很快就回來。沒有想到他居然敢藐視國法,已經(jīng)過了半年,他沒有回來領(lǐng)罪,這一定是個狡猾的百姓。大王可以使用先數(shù)來驗證他的真實情況。”
文王:“好。”于是取出一把金錢,占卜吉兇。看到演的先數(shù),文王點頭嘆息:“武吉也不是狡猾的百姓,而是因為害怕刑罰自己跳進(jìn)了萬丈深淵淹死了。如果按照正式的法律,他也不是斗毆殺人,而是誤傷人命,罪不該死。他反而因為懼法而死,像武吉這樣的情況非常值得同情!”文王嘆息了很久,君臣都退下了。
時間過得真快,如同流水一般。文王有一和文武大臣們閑著沒事做,看到春和煦的景色美麗動人,柳樹舒展著花枝,花兒綻放出笑容,桃樹和李樹爭相展現(xiàn)出美麗的花朵,春光正濃。
文王:“三春的景色繁華盛美,萬物生機(jī)勃勃,我的心情舒暢,我與眾子和眾卿一起前往南郊踏青賞花,享受山水之樂,欣賞春的景色。”
散宜生走近前來:“主公,往日建造靈臺的時候,晚上有吉祥的征兆飛熊出現(xiàn),預(yù)示著西岐將得到棟梁之才,主君將有賢能的輔佐。何況現(xiàn)在春陽光明媚,花香柳綠,一方面在南郊圍獵,另一方面在山野中尋訪遺賢。我們隨侍左右,有南宮適、辛甲護(hù)駕,正是堯舜與民同樂的意思。”
文王非常高興,隨即傳令:“明早上到南郊游幸行樂。”
第二,南宮適帶領(lǐng)五百家將出南郊,布下一個圍獵場。眾武士全副武裝,和文王一起出城,來到南郭,共享春的美景。行到一座山上,看到一個圍場,布成羅網(wǎng)。文王看見許多家將身穿鎧甲手拿武器,手持掃桿和鋼叉,帶著獵鷹和獵犬,威武雄壯。
文王見到這個場面,忙問:“上大夫,這是一個圍場,為什么要設(shè)在這座山上?”
宜生騎在馬上欠身回答:“今千歲游春行樂,共同欣賞春光,南將軍已經(jīng)設(shè)下這個圍場,等待主公狩獵行樂,以暢快心情,也不枉來此行樂一番,君臣共享歡樂。”
文王聽了正色:“大夫的話錯了!從前伏羲皇帝不吃帶毛的肉,而被稱為至圣。當(dāng)時有位首相名叫風(fēng)后,向伏羲進(jìn)獻(xiàn)帶毛的肉,伏羲:‘這些鮮美的食物都是百獸之肉,我們?nèi)损I了而吃它們的肉,渴了而飲它們的血,用這些來作為滋養(yǎng)之道;不知道我想讓它們活著,卻忍心讓它們死掉,這怎么忍心呢?我現(xiàn)在不吃禽獸之肉,寧可吃百谷的美粟。保全所有生命的生存以順應(yīng)和,無傷無害,難道不是更美好的事嗎。’伏羲處于洪荒之世,沒有百谷的美粟,還不吃帶毛的鮮肉;何況現(xiàn)在五谷可以養(yǎng)生,肥甘足以滿足口腹之欲,我和卿家們踏青行樂,來欣賞這個美麗的春光。現(xiàn)在想讓我等在此歡樂一下可以理解,但追趕麋鹿、逐群獵獸,以強(qiáng)凌弱、以勇欺人,在獵場上展示英雄氣概,禽獸有什么罪過而要遭到這樣的殺戮呢?而且這個時候正是春剛剛開啟、萬物生育的時候,而行這種肅殺的政策是仁人所痛心的。古人活著時不剪毛、不砍樹、不裁枝葉全靠地的好生之德。我和卿等為什么要做出這種不仁之事呢?迅速命令南宮適將圍場去掉!”
眾將領(lǐng)旨照辦。文王:“我和眾卿在馬上歡飲行樂。”觀察來往的士女紛紛忙于踏青、觀賞美景、斗草游戲或攜酒在溪邊游玩唱歌、或謳歌在綠圃中行進(jìn),君臣在馬上歡欣感嘆:“正是君正臣賢、士民怡樂。”
宜生騎在馬上欠身回答:“主公,西岐之地勝似堯。”君臣正迤邐行樂,只見那邊一伙漁人作歌而來:
憶昔成湯掃桀時,十一征兮自葛始。
堂堂正大應(yīng)人,義旗一舉民安止。
今經(jīng)六百有余年,祝綱恩波將歇息。
懸肉為林酒作池,鹿臺積血高千尺。
內(nèi)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
我曾本是滄海客,洗耳不聽亡國音。
日逐洪濤歌浩浩,夜觀星斗垂孤釣。
孤釣不如地寬,白頭俯仰地老。
文王聽了漁饒歌后對散宜生:“這首歌曲調(diào)清奇,其中必定有大賢隱于簇。”文王命辛甲:“與孤把作歌賢人請來相見。”辛甲領(lǐng)旨將坐下馬一磕向前厲聲道:“內(nèi)中有賢人請出來見我們千歲!”
那些漁夫們紛紛跪下,回答:“我們都是‘席人。”
辛甲問:“你們?yōu)槭裁炊际琴t人?”
漁夫們回答:“我們早上出門捕魚,這個時候回來沒事干,所以我們都是‘席人。”
不久,周文王的馬到了。辛甲走上前去稟告:“這些人都是漁夫,不是賢能的人。”
文王道:“我聽到他們唱的歌,韻律清新奇妙,里面一定有大賢能的人。”
眾漁夫:“這首歌不是我們作的。離這里三十五里,有一條磻溪,溪中有一個老人,經(jīng)常唱這首歌,我們聽了多次記熟了,所以隨口唱出來,實際上不是我們寫的歌。”
文王:“各位請回吧。”眾漁夫叩頭而去。
文王在馬上思考這首歌的含義,感嘆“洗耳不聽亡國音”。旁邊的大夫散宜生欠身:“洗耳不聽亡國音是什么意思?”
文王問道:“大夫不知道這個典故嗎?”
散宜生:“我是個愚蠢的人,不知道這個深刻的含義。”
文王:“這一句是堯王訪舜子的故事。以前堯王有德行,卻生了個不肖的兒子;后來堯王擔(dān)心失去民心,私下里去考察,想讓位給賢能。堯王一來到一個偏僻幽靜的鄉(xiāng)村,看到一個人倚靠在溪水邊,將一個瓢兒在水中旋轉(zhuǎn)。堯王好奇地問:“先生,你為什么要把這個瓢在水中旋轉(zhuǎn)呢?”那人笑著回答:“我已經(jīng)看破了世間的紛擾,放棄了名利,離開了家庭的牽掛,拋卻了紅塵的繁瑣,來到這個深林中,面對鹽蔬的食物,享受林泉的樂趣,度過我的余生,這是我平生的愿望。”
堯王聽后非常高興,:“這個人看破了世間的虛榮,遠(yuǎn)離了富貴榮華的誘惑,避開了是非之境,真是一位有德之人。我應(yīng)該把這個帝位讓給他。”
堯王接著:“賢者,我并不是別人,我是帝堯。現(xiàn)在我看到了你的大德,想把子的位置讓給你,你愿意嗎?”那人聽到后,拿起那個瓢,一腳踏碎,雙手捂住耳朵,飛奔至溪邊洗耳。
正當(dāng)他洗耳時,又看到一個人牽著一頭牛來喝水。牽牛人喊道:“君子,牛來喝水了。”那人像是沒聽到,只管洗耳朵。牽牛人又:“這耳中有多少污垢,只管洗?”那人洗完后,才開口回答:“剛才帝堯要把帝位子讓給我,把我的耳朵都弄臟了,所以洗了一會兒,有誤這頭牛喝水。”
聽到這個回答,牽牛人把牛牽到上游喝水。那個人問:“為什么走?”牽牛人回答:“水被你弄臟了,為什么又要臟我的牛口?”這就是當(dāng)時高潔之士的做法。這就有了“洗耳不聽亡國音”的法。
眾位官員都聽文王講述先朝的興廢和國家的傳統(tǒng)。君臣們共同舉杯暢飲,與民同樂。他們在春欣賞著桃紅李白,鴨綠鵝黃,鶯聲嘹嚦,紫燕呢喃的美景。春風(fēng)吹著令游人陶醉,只有三春的景色最為清新。君臣們正走著,看到一群樵夫唱著歌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