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攤牌(下)
趙瑜哈哈大笑:“內(nèi)有明府,外有官軍,內(nèi)憂外患,當(dāng)然是大禍臨頭了。cn.com”</br></br>他戰(zhàn)國策讀過多遍,章渝這點(diǎn)說客伎倆也看得通透,不過是處在下風(fēng),想扳回來罷了。</br></br>聽見嘲笑,章渝臉色不改,他心情平復(fù)后倒真有了幾分說客的架勢,“不知二郎可聽說過張元、吳昊?”</br></br>“只聽過元昊,分開了可就不知道了。”西夏開國之主的名諱,人盡皆知,沒有哪個宋人對他不咬牙切齒。</br></br>章渝一拍桌案,大聲道:“正是這虜酋。這張元、吳昊本是關(guān)中士人,因懷才不遇便投了西虜,為引虜酋注意,故意把自家名諱改作元、昊二字。西虜立國,賴此二人甚多。除此之外,皇佑年間的儂智高之亂,熙寧之時的交趾之變都有士人助紂為虐,所以朝中對士子叛國,最是警惕不過。”</br></br>說到這時,他停下來一看趙瑜,趙瑜聽得入神,催促道:“明府還請繼續(xù)。”</br></br>章渝笑了,又道:“某雖不才,好歹也是一榜進(jìn)士,比起那些不第士子,可又勝了許多。若朝堂知吾附逆,二郎你說,官家會做如何想?二府會做如何想?有我在寨中,那招安之事,就算大當(dāng)家翹首以待,朝堂上也沒人敢提的。”</br></br>“大哥做的聰明事啊……”趙瑜嘆著,“不過……若我把明府的頭顱奉上,不就萬事皆安了嗎?”</br></br>“二郎說得卻是沒錯,只可惜……遲了。三軍已動,正如那寶劍出匣,哪有不見血就回鞘的道理?”見趙瑜不信,章渝解釋道:“兩浙天府,國之重地,京中漕糧,仰食于此。且明杭二州,單市舶之入,每年亦以十萬計。而收編浪港千人,每年所耗不過數(shù)萬,兩下相較,孰重孰輕,難道二府諸公會算不清?現(xiàn)下兩浙亂了半年,京中早已不安,為何招安的敕書卻還未到?……我想那招討使,應(yīng)已出京在道……浪港寨面對的將不再是一州一路的水軍,而將是大宋舉國之兵。二郎,寨中要大禍臨頭了!”</br></br>章渝一番長篇大論,說得直喘。而趙瑜卻悠然問道:“說完了?”</br></br>“啊……?”</br></br>趙瑜搖頭感慨:“你們這些措大啊,就是有事相求,偏還要說些彎彎繞的話,讓人反過來求你.NeT就不能有話直說嗎?”</br></br>“二郎,我說的可都是實話!”</br></br>“我知道,但你跟我說這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真的關(guān)心寨中安危,應(yīng)該去對父親和大哥說,他們才是管事的。”</br></br>“…………”</br></br>章渝無言以對,趙瑜繼續(xù)道:“現(xiàn)在大哥忌我,父親疑我,我已是心灰意冷,寨中之事也無意再理會。官府來招安也好,來圍剿也好,我都不想管了。就算寨子被攻破,我大不了揚(yáng)帆出海,海外這么大,我去高麗、日本躲個五六年再回來,那時我也不過二十啊!”</br></br>“二郎……”</br></br>趙瑜一拍手,灑然道:“明說罷,明府你有我的把柄,而我也知道明府你想要什么?我給不了你權(quán),給不了你財,但我可以保你一條命。一本空白度牒,一個與你體貌相似的奴工,再加上一艘停在合適地點(diǎn)的小船,不知明府意下如何?”</br></br>章渝低頭沉思。趙瑜等了一會兒,不耐煩起來,又道:“這樣罷,我再助明府三千貫的金珠,以明府之才,拿這三千貫當(dāng)本錢,日后做個陶朱公卻也不難。不過,我能出的也就這么多了,若明府還不知足,大不了一拍兩散。就算明府說些對我不利的話,大哥視我為寇仇,也許會信,但爹爹那兒可不會,疏不間親的道理,明府應(yīng)該懂罷?”</br></br>嘆了口氣,章渝抬頭笑道:“二郎這么為小人著想,小人再不知足,豈不是不知好歹。不過,小人還有一個請求,不知二郎能否答應(yīng)?”</br></br>“什么請求?”</br></br>“小人只是想求二郎,如果二郎日后真的要遠(yuǎn)行海外,能否在船上給小人留給位子?”</br></br>“……一言為定!”</br></br>“一言為定!”</br></br>該說的都說完,章渝起身告辭。趙瑜站起送客,走到門邊,突然一拍腦門:“差點(diǎn)忘了,度牒和金珠,下月對賬時會使人同賬簿一齊送來,反正除了明府和我,這東西怕是也沒人會查看。至于替身,會混在雜役中安排進(jìn)縣衙,到時明府找機(jī)會把他提拔到身邊便是。”</br></br>章渝大喜:“多謝二郎。”</br></br>盯著章渝推門而出的背影,趙瑜微微冷笑。這廝到最后還在說謊,若他真的有心一起出海,度牒就不該要,都躲到海外了,還要這個有何用。金珠財貨也可以存在趙瑜這兒,上船后再取。不然出逃的時候,帶著沉甸甸的財物,豈不是累贅?……船上的位子,看來是沒必要留了。</br></br>八月初,趙瑜回到衢山。</br></br>這幾日在船上,他一直都在考慮日后的發(fā)展。對于大宋朝中的反應(yīng),章渝應(yīng)該沒有說謊,但要說是大難臨頭,卻也不至于,只要大勝一仗,再砍了章渝頭送過去,一樣能招安。只是趙瑜清楚,他能想到的事,章渝一樣也能想到。那廝為了保命,一定還有后手。所以,該做的準(zhǔn)備也得及早做起來,要做好最壞的打算。</br></br>不過,除了思考后路,趙瑜也在反思,為何他會落到如此田地。想來想去,只想到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yùn)。這句他前世被人說爛的話,卻完全解釋了他的疑問。</br></br>他實在太小心眼了。有奪天下的野心,私下里卻錙銖必較,豈不可笑。浪港寨丁點(diǎn)大的地方,有什么好爭的。如果他學(xué)學(xué)李世民,先幫家里打下一片江山,只要立下功勛,就算回頭把兄弟都砍了,他老子也只能捏著鼻子認(rèn)了。偏偏他小氣,看到父兄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辛苦得來的成果,就心中不忿,想要搶回來。卻不想想,若沒有浪港寨的勢力,沒有趙櫓的威望,沒有趙瑾奮力征戰(zhàn),他有幾件事能做成?</br></br>日日看海,卻沒有如海般的心胸氣度,當(dāng)然成不了大事。再加上他又好耍小聰明,在一群沒多少心機(jī)海盜中還能得意一下,碰上個同進(jìn)士就立刻吃虧。一點(diǎn)小伎倆,被人看得通通透透。章渝只憑一點(diǎn)線索,就能判出他要弒兄弒父,若比頭腦,趙瑜自愧不如。</br></br>其實趙瑜本不打算謀害自己的便宜老子。但鹽田建起后,一看到寨中上下一副坐吃等死的樣子,他便忍不住了。雖然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明了,不過離天下大亂只剩十幾年的事,他卻是清楚的。在他看來,要是再讓趙櫓、趙瑾耽擱下去,可就來不及了。不想白來這一遭,就要把絆腳石鏟走。</br></br>但直接動手是最蠢的舉動,如果趙櫓、趙瑾接連意外身亡,任誰都會懷疑上他。所以,趙瑜定下計劃,唆使寨中出兵。如果一切順利,不但能得到夢寐以求的明州船場,以及昌國的財力、人力,還能乘機(jī)把父兄趕上岸。只要自己能控制住衢山島,他們兩個是死是活,其實無所謂,就算嫌他們礙事,也只需一句流言。</br></br>剛開始,一切正如他所預(yù)判,攻占昌國輕而易舉,對上州軍也是摧枯拉朽,明州船場也如愿到手。但等蔡禾一死,一切都亂了套,章渝的出現(xiàn)更是對他的致命打擊。</br></br>現(xiàn)在想來,如果他少點(diǎn)私心,為寨中多培養(yǎng)出些人才,蔡禾其實也不會累死。如果他不是把父兄當(dāng)作懸絲傀儡來耍,而是把他們的心中的想法也計算進(jìn)去,結(jié)果也不會如此糟糕。但他卻兩樣皆誤,落到如此境地,也怨不得他人。</br></br>不過正如他對章渝所言,他還年輕,五六年后也不過二十。改正自新,現(xiàn)在還來得及。把前事都忘卻,回到衢山島后,可以從頭再來。</br></br>整個八月,趙瑜都在衢山島上忙碌著,幸好傷愈的趙文幫了他不少,不過還是得拄著拐——他的左腿瘸了。這一月,有兩場臺風(fēng),從島上呼嘯而過,狂風(fēng)暴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房屋、人畜皆有損傷,即將收獲的田地也損失不少,但新造戰(zhàn)船卻因及時綁上繩索得以安然無恙。不過臺風(fēng)帶來的并不都是壞消息,北上明州的福建諸州水軍在海上全軍覆沒,新任浙東安撫招討使張商英吐血暈倒,不能理事,剛剛從成都起復(fù),現(xiàn)在又因病去職,可謂運(yùn)氣不佳。此報傳來,島上眾人彈冠相慶。</br></br>九月中,昌國傳來消息,九月初九,重陽之日,趙櫓祭告天地,自號東海王,并上表宋廷,自稱愿為藩屬。同時大肆封賞,浪港寨中人人得官,其中趙瑾為世子,章渝為相。至于趙瑜,則被封做蓬萊侯。</br></br>‘耍猴兒呢!’趙瑜想。</br></br>PS:本章之后,家中內(nèi)斗可以告一段落。正如文中所述,性格決定命運(yùn),一個普通的現(xiàn)代人回到過去,個性如果還保持原樣,照樣沒機(jī)會成為帝王將相。我之所以這幾章一直壓制主角,就是想給他一個自我反思和改正錯誤的機(jī)會。只有認(rèn)清自我,才能走上成功之路。</br></br>最后,想向各位書友要點(diǎn)推薦票。雖然我自知此書屬于小眾,但推薦還沒收藏多,也可憐了點(diǎn)。如果各位覺得本書還能看得入眼的話,就在頁面上點(diǎn)上兩下,就當(dāng)是對我的鼓勵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