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jié) 第一個打擊目標(上)
</br>第23節(jié)第一個打擊目標(上)
按照在巴黎的戰(zhàn)略部署,第三次葡萄牙戰(zhàn)爭,將由馬塞納元帥指揮的葡萄牙軍團的主力,包括雷尼埃將軍、內(nèi)伊元帥,以及朱諾將軍所部,共6萬6千名士兵,于6月20日在薩拉曼卡誓師西進,目標直指西葡兩國東北部交界的軍事重鎮(zhèn),羅德里戈要塞。
而充當一路偏師的德賽師團,馬塞納元帥給予其任務(wù),僅要求在6月15日之前,從薩拉戈薩長途行軍近六百公里,并接管巴達霍斯要塞,吸引英葡聯(lián)軍的部分兵力,目前已經(jīng)順利完成。對于德賽師團何時向葡萄牙境內(nèi)的埃武拉要塞發(fā)動進攻,進而攻占該城,從側(cè)翼對里斯本形成戰(zhàn)略包圍,馬塞納元帥沒有下達任何具體時間表,一切都由赫魯納公爵自行決定。
從地圖上看,巴達霍斯到埃武拉的直線距離不過八十公里,奧特斯爾中校(工兵團長)實地測算的進軍路程為105公里,左右偏差不到百分之3。
如果兩地間由石灰石與礫石鋪就的道路沒有天塹阻擾,在夏季干燥少雨的地中海氣候環(huán)境下,德賽師團的步兵只需安排2個急行軍日,便能開赴埃武拉城下。即便要防范沿途聯(lián)軍與游擊隊的伏擊或襲擾,保持每天30公里正常時速,也不過3到4天。
當然,上述不過是紙上談兵。事實上,從巴達霍斯到埃武拉的這百余公里中,山林密布,河流縱橫,崎嶇道路。在得知德賽師團會從東線入侵葡萄牙時,威靈頓已任命貝爾斯福德將軍為東部防線指揮官,調(diào)派3.5萬名士兵(含2萬游擊隊),并重新加固埃武拉城為軍事要塞。
在未來法軍沿途所經(jīng)過的地域,同樣是嚴格執(zhí)行堅壁清野的持久戰(zhàn)方針,包括遷徙村民與牲畜,焚毀村莊與谷倉,甚至拆毀橋梁,破壞道路。務(wù)必不留給法國人一片面包,一塊肉干,一瓶葡萄酒,讓入侵者沒有完整的房屋可以歇息,沒有順暢的道路能夠通行。
盡管奧特斯爾中校向德賽將軍保證,他的工兵團已做好筑路橋架的各項演練,籌備了充足的施工器材。在師團行軍途中,需要多花費7到8天時間,就能完成浮橋建造與道路修復(fù)工作。在此基礎(chǔ)上,算上師團步兵的4天正常行軍,就是12天。
12天的時間,看似不長,但對于軍隊的補給壓力就會無限放大,這也是所有法軍最致命的弱點。另外,在德賽師團的后方還有一支虎視眈眈的復(fù)仇叛軍,蓋斯塔將軍率領(lǐng)的1萬多西班牙正規(guī)軍。在德賽師團深入葡萄牙境內(nèi)時,光憑那3千5百名西班牙騎兵,就能隨心所欲地切斷前線部隊與巴達霍斯要塞、巴達霍斯要塞與安達盧西亞省(蘇爾特部)之間的補給通道。
此外,即便是順利抵達埃武拉城下,能否順利攻克也是一個大難題。來自軍情局的情報與奧特斯爾中校的報告中都曾提及,如今的埃武拉城已被重新造成一座軍事要塞。多名英國工程師參照沃邦1式棱堡體系,動用了8千名葡萄牙民工,耗時3個月,將埃武拉城原有的古羅馬圓形城堡四周,向外延伸,構(gòu)筑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星形棱堡。
這類棱堡體呈不規(guī)則的五角形,依山勢地利而建,由一個母堡(實心棱堡)及多個子堡(三角堡、凹面堡)合組而成,各堡皆以暗道成坑道連接。最外圍是誘敵斜坡,它與母堡(實心棱堡)中間,還夾雜了至少2條寬闊塹壕、3道胸墻、10多個主輔炮臺,以及縱貫各個棱堡群的隱蔽通道,能方便棱堡間的兵力調(diào)配,伏擊深入棱堡的敵軍。
從16世紀末的梅斯城攻防戰(zhàn)開始,300年間以來,棱堡群就是這個時期的超級堡壘,是所有攻城士兵的可怕噩夢。當面對這類棱堡要塞,唯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按照沃邦元帥(法王路易十四時代,法國乃至全歐洲最偉大的軍事專家)的平行壕攻城法。
攻城部隊(工兵)需要開挖至少2道平行壕,以及連接平行壕的各種曲線或折線形的接近壕,除了配屬諸多大口徑加農(nóng)炮消滅要塞正面上的炮兵和擊毀炮眼,還要在平行壕內(nèi)裝備48磅臼炮隊以曲射火力打擊要塞。事實證明,只有通過火力壓制和塹壕掘進為手段,才可以用盡可能少的傷亡代價接近要塞,最終完成摧毀并攻占棱堡防御體系。
然而,按照沃邦元帥倡導(dǎo)的平行壕攻城法,進攻方兵力必須是守軍的7倍;另外,攻城炮兵部隊還要裝備大口徑加農(nóng)炮與重型臼炮。而這兩項都不是德賽師團所具備的條件。
在第二次薩拉戈薩會戰(zhàn)時,拉納元帥指揮的訓(xùn)練有素的近6萬精銳軍團,在圍攻躲藏在簡易棱堡內(nèi)部,摻雜了大量民兵的西班牙守軍時,也保持了3倍于敵軍的強大兵力;此外,拉納軍團還擁有一支火力強大的炮兵,包括威力驚人的24磅攻城炮與48磅臼炮。
在抵達巴達霍斯要塞后,德賽師團已秘密增至2萬5千人,其兵力現(xiàn)對于布防埃武拉要塞的1.5萬英葡聯(lián)軍(2萬葡萄牙游擊隊不計入內(nèi)),人數(shù)上的確占有絕對優(yōu)勢。如果敵我雙方進行的是一場運動戰(zhàn)或遭遇戰(zhàn),取勝當然不存在問題。但作為攻城一方,德賽和他的參謀部卻沒任何把握,依照沃邦元帥的平行壕攻城法,在1個月內(nèi)拿下埃武拉城。更別說,德賽師團的炮兵部隊中,沒有擔當攻城任務(wù)的24磅重炮以及巨型臼炮。
漫長且不穩(wěn)固的補給線,圍城兵力不足,加之缺乏重型火炮,都是德賽交給師團參謀部所要解決的棘手難題,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wù)。因為赫魯納公爵在杜伊勒里宮,為了自己的加泰羅尼亞親王爵位與帝國元帥頭銜,當著拿破侖皇帝的面,已經(jīng)夸下了海口。
“……所以,我尊敬的參謀長先生。8月攻占埃武拉,10月拿下里斯本,這是我和皇帝業(yè)已達成的既定目標,不能更改,無論葡萄牙軍團獲勝與否,都要完成,堅決的完成!”師團指揮所內(nèi),德賽略微提高了嗓聲,顯然對于拉斯蒂的種種抱怨有所不滿。
十分鐘前,拉斯蒂被德賽叫到指揮部時,他帶給赫魯納公爵一個不太好的消息。經(jīng)過師團參謀部軍官的再三推演與反復(fù)論證,大家一致認為,攻占埃武拉要塞的先決條件,是要等到馬塞納軍團對陣英葡聯(lián)軍時,獲得一場決定性的會戰(zhàn)勝利。
而德賽本人清楚,馬塞納元帥的所謂勝利,永遠不會到來,因為威靈頓根本不與其做正面會戰(zhàn),一路且戰(zhàn)且敗,將法國-軍團引入那條不可逾越的天塹,“威靈頓之線”。所以,創(chuàng)造勝利奇跡的希望,不在馬塞納那邊,而是在自己身上。
“是的,公爵閣下。實際上,我和參謀部同事也不看好葡萄牙軍團有獲勝把握。但如果我們師團要獨自攻占埃武拉要塞,并最終拿下里斯本,就必須保持對駐城守軍至少3倍以上兵力。所以,您還需要向南部的蘇爾特元帥,或是西面的維克多元帥發(fā)出求援,要求再增派2萬援兵,以及50門的攻城火炮。”心中早有準備的拉斯蒂退讓一步說。
德賽搖搖頭,繼續(xù)否定參謀長的建議。他說道:“維克多元帥本身就兵力嚴重不足,單單維系治下的諸多城池,就已舉步維艱,一大批山地游擊隊需要繼續(xù)圍剿;而蘇爾特元帥,已在巴達霍斯要塞留給我們5千人馬,短期之內(nèi),不可能再有其他增援了。
我的參謀長,請別再糾結(jié)如何攻克埃武拉要塞的困惑,目前我心中已有了腹案,但要等到奧特斯爾中校率領(lǐng)的工兵團與隨軍工程師,一同所做的實驗成功之后,方可具體明言。而現(xiàn)在,你要考慮的現(xiàn)實難題,是如何縮短兩個要塞之間長達12天的補給線。”
英葡聯(lián)軍在東部防線上實施的一系列堅壁清野政策,使得德賽師團的移動速度放緩到12天,大大拉長了交通補給線,難以運作兵貴神速。與此同時,德賽也不用擔心葡萄牙境內(nèi)的東部聯(lián)軍利用這條殘缺不齊的道路,從埃武拉城出發(fā),襲擾巴達霍斯要塞。
事實上,巴達霍斯要塞也是一個難啃的骨頭,其核心防御體系,仍是一道道令人生畏的星形棱堡。在1812到1813年間,威靈頓曾率部英、西、葡等國聯(lián)軍,以五倍守軍的兵力,三度圍攻巴達霍斯要塞,直到1812年4月才最終得以收復(fù)。而這,還是法國駐軍在彈盡糧絕之際,不得已的主動撤離,放棄了巴達霍斯要塞。
對于德賽拋出了的第一個難題,拉斯蒂卻不以為然的笑了笑,不答反問道:“公爵閣下,為何我們一定要遵從英國人為我們設(shè)計好的進軍線路,而不是另辟蹊徑呢?”
德賽追問道:“另辟蹊徑?從哪里走?”
參謀長快步走到懸掛軍用地圖的一側(cè)墻體,他拾起一根教鞭,隨即指向德賽師團所在地,巴達霍斯要塞,繼而解釋道:“公爵閣下,請看,我們身邊還有一條伊比利斯半島最長的河流之一,瓜迪亞納河。師團主力從巴達霍斯登船,沿著瓜迪亞納河一路順水南行70公里,直到葡萄牙的莫拉鎮(zhèn),再折轉(zhuǎn)向西北航行10公里后,部隊就可以在波爾特城一帶登陸。
至此,從波爾特城到埃武拉城不足30公里,沿途路況良好,地形均為盆地平原,士兵徒步6小時即可達到。而80公里的水路航線中大都屬于順流而下,使用荷蘭式的平底帆船,最多只需12個小時就能將源源不斷的人員與物質(zhì),從巴達霍斯運抵波爾特城;20小時之內(nèi),送到埃武拉前線。”
德賽眼中一亮,這的確是一妙招,略加思慮后,他又提出幾個問題。
“是否進行過水文的實地勘測?”
“我的一名參謀做過實地考察。”
“沿途是否有聯(lián)軍的水兵駐防?”
“毫無防范。”
“我們的船只與水手如何解決?”
“巴達霍斯與梅爾達一帶,有很多漁民,他們大都使用平底帆船充當漁船,只要付錢,我們隨時能夠加以征用。至于水手,梅爾達還有維克多元帥的一支800人的水兵營駐扎,他們也配置一些用于河面警戒的巡邏艇。”
“很好,不過,師團主力將不在巴達霍斯登船,而是莫朗鎮(zhèn)。因為我們首當其沖要解決的,是來自西班牙叛軍的后方威脅。
……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