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被官方diss的乾隆爺!
看完了第一個登場的國寶《千里江山圖》后,觀眾們大致就對節(jié)目形式了解了。</br> 不得不贊嘆一句,這個節(jié)目是真的好,節(jié)目做的精致不說,節(jié)目形式也非常的有新意,不僅是國寶讓你在文物中感受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更能在娛樂中汲取到許多養(yǎng)分,讓人欲罷不能。</br> 舞臺上,第一件國寶的三位守護人領到守護人印信后的宣誓挺煽人的,節(jié)目不出所料的精彩,但是按照粉絲們總覺得哪里不對,按照他們對坑主的了解,這不應該呀?</br> 為什么?</br> 說好的賣萌呢?</br> 坑主的節(jié)目怎么可能不賣萌!</br> 坑主的節(jié)目怎么可能這么老實,這么嚴肅認真!</br> 第一件國寶的介紹中雖然幽默段子也有,但感覺還是有點太嚴肅拘謹了,一板一眼沒放開的感覺,這也太不科學了!</br> 我不信,后面肯定還有更大的驚喜!</br> 不然怎么說粉絲都無比機智呢,節(jié)目開始的第一件,自然要拘著點嘛,當第二件節(jié)目組馬上就開始控制不住放飛自我了。</br> 第二件登場的故宮國寶連名字都顯得那么與眾不同——各種釉彩大瓶!</br> “噗~!這個名字你是認真的嗎?”</br> “各種釉彩大瓶?這個名字也太出戲了吧!”</br> “什么?各種?我還以為是一堆瓶子呢!”</br> ......</br> 雖然名字是奇特了一點,但它可是有“瓷母”之稱的啊,說起來工藝實在是嚇人,能夠代表中國瓷器頂尖制作水平的十七種工藝都包含在了這件大瓶之上!</br> 在國寶守護人王凱小哥哥的介紹下,一種不明覺厲的既視感瞬間就出來了,只是,觀眾們真心沒有覺得這瓶子好看到哪里去啊,一股“農家樂”的審美實在我等凡人難以理解的呀。</br> 誰讓他的主人乾隆皇帝呢,講道理,這位乾隆皇帝身在深宮大院,接觸的都是中國最頂級的藝術品,按說審美絕對是超凡脫俗啊,然而和藝術大家宋徽宗比,乾隆爺的審美品位是另一個極端,大概是創(chuàng)造了歷代帝王的最下限。一個人寫了四萬多首詩,沒一首出門的,可見一斑,咳。m.</br> 后世著名收藏家評論乾隆的“瓷母”時道:“將各色釉、各類彩集于一身,為乾隆朝獨創(chuàng)。做出這么矯情的事情,一定是豐衣足食之后。”</br> 誰讓他是皇帝呢,有錢就是這么任性,就是這么矯情,愛誰誰!</br> 這么一位極具話題的皇帝,節(jié)目組怎么可能放過,接下來的“瓷母”的前世故事里,最致命的官方吐槽來了,簡直是把乾隆爺的審美品味按在地上摩擦,一點面子都沒留,讓觀眾們眼淚都要笑出來了。</br> 乾隆的夢中,王羲之出現了,但乾隆還沒來得及像自己的偶像王羲之炫耀一下自己的構想,就被王羲之怒懟,</br> “你看我的快雪時晴帖被你糟踐成了什么樣!你數數,被你蓋了多少大章?你說你蓋章也就算了,還題字!”</br> 觀眾們一口汽水就笑噴了出來,當然,要懂這個梗是需要有點知識儲備的。</br> 乾隆皇帝酷愛收藏,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對宮廷所收藏的書畫、善本、鐘鼎彝器、硯臺、璽印等多種門類的古物進行了鑒別、評級、著錄。</br> 在每種著錄前,乾隆帝都會親自撰寫序言,每篇序言他都會強調這部著作與前人同類著作相比更廣博、更權威,并希望它們能夠被“珍同拱璧,傳之永永也”。</br> 碰上喜歡的就蓋章題詞“以示尊敬”,然后《快雪時晴帖》這種神品無需多說,簡直就是乾隆的最愛,傳聞每天晚上都要躺床上捧著看,看得歡喜了就來一個章,于是《快雪時晴帖》就被乾隆爺蓋了172個章對吧......</br> “哈哈哈哈~~~!!!”</br> “蓋章狂魔!”</br> “王羲之都被你給氣活了!”</br> 觀眾們的大笑聲中,面對先賢的怒斥,王凱飾演的乾隆皇帝方了,委屈巴巴的連忙解釋道是為了讓后世更容易理解先生的書法。</br> 話音才落,又被王羲之懟了回去,</br> “那你在人家黃公望先生的畫上題字,也是為了讓后世看得懂?”</br> 緊接著黃公望就出來了,自然是出來打臉嘛,連連嘆氣說道,</br> “那還真麻煩您了,看來老夫的畫實在是太深奧了!得題五十五處后世才看得懂啊!”</br> 這就又是另外一個梗了,《富春山居圖》上乾隆題跋五十五處都不算最大的笑點,重要的是,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后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欣賞,并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br> 沒想到,第二年地方官員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二者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但乾隆爺多英明呀,經過他的鑒定之后,真品就被任性的乾隆爺扔進了庫房,捧著贗品樂呵了一輩子。</br> 要不是那幅真品畫得實在“逼真”,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讓乾隆皇帝也不忍心丟棄,收藏與內府之中,《富春山居圖》真跡怕是我們永遠都見不到嘍。</br> 不過倒也因禍得福對吧,沒有被皇帝在畫面上題詞賦詩加蓋印章,保留了“干凈之身”。</br> 你丫的連真假畫都分不清,自己都沒看懂,還敢說是為了讓后世更容易理解?</br> 黃公望袖子一甩,小弘歷瑟瑟發(fā)抖,委屈巴巴。</br> 以前的各種電視劇里,也經常會說乾隆喜歡不懂裝懂,總愛拿贗品當寶貝,這是有歷史依據的。</br> 同樣遭受這樣待遇的還有北宋山水畫大宗師范寬的《溪山行旅圖》。</br> 但是乾隆皇帝收到了兩幅臣子進獻的古畫。這兩幅畫題材一樣,都是山川行旅;作者一樣,都號稱是北宋山水畫大宗師范寬的真跡;甚至連畫面也一模一樣:一座氣勢雄渾的大山居中而立,一道瀑布飛流直下,一支驢隊穿行在山林之間,遠山近水撲面而來,不愧是名家手筆。</br> 唯一略有不同的,是筆法風格,一幅略顯古樸,一幅略顯清麗。這兩幅畫明顯不是同一個人畫的,那究竟誰真誰假呢?</br> 也許乾隆皇帝是個小資,最喜歡有點小清新的感覺,于是他大筆一揮,把筆法清麗的那幅定為真跡神品,然后在畫面上各種蓋印題詩,留下各種“乾隆到此一游”的痕跡,無端破壞了畫面的和諧。</br> 另一幅既然是假貨,那么只能列為次等,免去了被乾隆題詩黥面的酷刑,放入庫房,從此無人問津。</br> 但真品就是真品,真金不怕火煉。近代第一個意識到溪山行旅圖價值的是徐悲鴻先生,他從藝術的角度發(fā)現了這幅畫的不同尋常之處,直接把溪山行旅圖認定為故宮第一國寶,說此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是“吾所最傾倒者”。</br> 即便如此,當時也沒人敢斷定這幅畫才是真跡,哪怕有近代中國美術第一人徐先生從藝術角度發(fā)現了它的不凡,直到后來,臺北故宮研究人員發(fā)現了畫上有范寬隱藏在畫中的簽名,《溪山行旅圖》真品這才得以“沉冤昭雪”,當然沒被乾隆皇帝加蓋,也算是因禍得福了。</br> 時至今日,那幅被乾隆欽定的真跡已經被戳破了畫皮,是清朝初年仿造的贗品,而另一幅所謂的假貨則是貨真價實的北宋范寬親筆,中國山水畫第一名作,如今它已經是臺北故宮天字第一號的鎮(zhèn)館之寶。</br> 所以,只是王羲之和黃公望兩位先賢出來懟乾隆皇帝怎么夠?</br> 蘇落華麗麗的在劇情里再加了一個范寬,三位先賢還不夠,一句“你要做這么個瓶子,你家里人知道嗎?”之后,親爸也出來打臉了,觀眾們徹底笑抽,</br> “哈哈哈哈!!!”</br> “不行了,笑得我眼淚都出來了。”</br>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呀,乾隆爺喲!”</br> “乾隆:節(jié)目組你給我出來,朕不要臉了是吧?”</br> “乾隆:來人,把節(jié)目組給我拖出去,斬了!”</br> “哈哈哈哈!“</br> ......</br> 而乾隆也有乾隆的堅持,面對各種質疑時開口堅定的說道,</br> “現在四海統(tǒng)一,兒子也要讓文化昌盛,做這個瓷瓶也是為了讓后世知道,我大清能集歷代瓷器之大成!”</br> 即便落得一個大俗之風,我也要炫,我炫得是景德鎮(zhèn)的匠人,我炫得是大清盛世!</br> 而事實上,乾隆盛世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長久的影響,繁榮的文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乾隆終其一生都在規(guī)劃和經營著一個宏偉的文化大業(yè)。</br>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乾隆三十七至四十六年編纂謄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共收書3461種,79309卷,幾乎囊括了乾隆朝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項偉業(yè)。更重要的是,整個編纂過程并不是圖書簡單的匯集眷抄,每一部圖書都經過版本鑒定、判別真?zhèn)巍⒖加喥隆⑿?蔽淖郑尸F給后人便于利用的優(yōu)良版本,這實在是功在千秋的。</br> 于是乎,這件后世尊稱為“瓷母”的各種釉彩大瓶,就此面世!</br> 精美的琺瑯彩,天青色的汝窯,素雅的青花瓷......</br> 幾千年來中國匠人的燒瓷工藝精髓都在融合在了它的身上,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br> 再問一句,</br> “這樣的融合,能不美嗎?”</br> ......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