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指點江山
蕭衍這番“做作”倒不是事出突然,實際上, 在他提出要“出家”之前, 他就已經(jīng)當了在家居士很多年了。
近十年了, 他持齋念佛、不近女色,但凡有休息的時間, 幾乎都在同泰寺中度過,而不是后宮。
以至于有一段時間,百官要找皇帝問政, 去的都不是金殿, 而是臺城對面的同泰寺里。
蕭衍這既像是氣話、又像是發(fā)泄的決定提出后, 便以旁人無法阻止的速度火速搬離了宮中,搬去了同泰寺。
同泰寺的主持比蕭衍還干脆,蕭衍宣稱要“出家”后, 立刻召集信徒與寺眾,將“主持”的位置讓給了蕭衍。
這位統(tǒng)治梁國長達二十余年的皇帝,在受戒之后改法號“冠達”, 頒下了“戒牒”,除了沒有為他剃度,從里到外、從法理到事實,都已經(jīng)和僧人并無差別。
朝堂內外一時間全部炸了!
皇帝的突然出走, 簡直就如一個平時十分乖巧的孩子突然遲來的叛逆,打的所有臣子措手不及, 甚至生出荒謬的感覺來!
就在皇帝棄朝前往同泰寺的當, 同泰寺外被潮水般涌入的文武百官和高門子弟團團圍住, 幾百人在同泰寺外哭聲震,大呼“陛下回來”,悲聲傳出數(shù)里,震驚眾人。
許多住在建康城的百姓不明所以,還以為皇帝生了重病快不行了,一個個都急著讓家中沒有成婚的子女趕緊成親,結果一時間,建康城中的氣氛與同泰寺外的悲戚絕望截然相反,為親事請期的人家和媒的媒人在城中來往不絕,雖然不敢張揚,但還是一派喜氣洋洋。
和百姓為了親事操心相對的,便是梁國朝堂上的一片愁云慘霧。
皇帝臨走前雖召來一批大臣留下過口諭,甚至當著太子的面出了“太子已經(jīng)能夠獨當一面,可以監(jiān)國”這種話,但皇帝當時召來的大臣多半是東宮一派的官員,其余寥寥幾個根本不在流內上品,連尚書省的侍中都見證,出來的話根本不能服眾。
偏偏皇帝的速度太快,在第二上朝之前就已經(jīng)趁夜去了同泰寺,之后就在同泰寺閉門謝客不出,誰也見不到他。
蕭統(tǒng)生下來就是太子,蕭衍為了培養(yǎng)這個兒子,朝中但凡有能力的臣子,大多都在東宮擔任過官職,有些是“太子家令”,有些是“太子舍人”,就是為了讓兒子和朝中百官能夠好好磨合,而太子之前也曾數(shù)次監(jiān)國,從來也沒出過什么岔子。
但蕭衍這個皇帝實在積威太重,他走時丟下的話是“監(jiān)國”,不是“禪位”,就沒有人敢真將太子當做主心骨商議國事,哪怕蕭統(tǒng)第二真的開始主持朝會,朝中也沒有來幾個人。
蕭統(tǒng)站在大殿里,看著殿下稀稀拉拉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官員,臉上已經(jīng)沒有了一絲血色。
“太子,還宣朝嗎?”
蕭統(tǒng)身邊的宦官魏雅眼中全然是憤怒之色,“一共只來了十幾位使君,怕是沒辦法開朝了。”
空空蕩蕩的大殿,哪怕是壓低了聲音的問話,也能被廣闊的殿堂一層層傳開,這原本是為了阻止百官私下交頭接耳的規(guī)定,魏雅是第一次做宣朝宦官,并不了解,于是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讓殿下之人聽得分明。
來上朝的那十幾個人里,除了對蕭統(tǒng)最鼎立支持的東宮派官員徐勉等人,其余皆是閑散慣了連消息都不通達的庸人,而就連這樣的人,在聽到了魏雅的話后,都露出了如釋重負的表情,好似馬上就要逃出生似的。
于是蕭統(tǒng)原本的尷尬徹底變成了羞恥。
“散朝!”
蕭統(tǒng)沙啞著聲音,丟下這一句話,便大步流星地離開了這個讓他滿懷恥辱的地方。
太子是兄弟幾人中身材最為高大的,長相也端方威儀,頗有古人之風。過去數(shù)次監(jiān)國之時,他待人接物都從沒有出過錯處,替皇帝坐在御座之上時,眾人皆是心悅誠服。
可如今,他幾乎是狼狽而逃,原本高大魁梧的身材,也因為這幾年來的消瘦變得充滿悲戚之氣,在這空蕩的大殿襯托之下,背影越發(fā)蕭瑟可憐。
蕭統(tǒng)離了大殿,悶著頭一口氣直沖到自己平時處理公務的偏殿里,身上那股憋悶才終于發(fā)泄了出來。
可惜“禮法器度”早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部分,哪怕他此時悲憤到幾欲死去,也只是將桌面上的筆墨紙硯等掃落一地,隨后趴伏在案桌之上,不愿抬頭示人。
徐勉等因為擔心而追過來的臣子守候在太子的書房外面,聽著里面的動靜,想要進去勸慰,卻又怕更傷了太子的臉面,只能在外面大聲道:
“殿下,陛下臨走前既然囑咐了太子監(jiān)國,那殿下就必須肩負起監(jiān)國的任務,豈可自暴自棄?!朝中百官可以曠朝,太子卻不能!因為百官可以等,堆積如山的案牘不能等,下的百姓不能等!請?zhí)诱褡髌饋恚陨琊橹兀 ?br/>
皇帝去了同泰寺,應該批閱的公文就滯留在了太極殿中,徐勉等饒意思便是希望太子能立刻前往太極殿,將那些堆積的公文拿到東宮中來,先由東宮的官員輔助太子一起批閱掉。
這么多年過去,東宮早有了一套流轉的班底,儼然就是第二個“朝廷”,就算朝中文武百官曠了朝,也不至于立刻就讓梁國的政權癱瘓。
這是廢除了“子貴母死”的規(guī)則后、整個朝政都混亂聊魏國,遠遠不及梁國的地方。
“滾!”
然而他們面對的,只有太子的一聲怒吼,和一只飛出窗外的硯臺。
“若不是你等自作主張,今日豈會有如此局面!”
硯臺被擲落在他們的面前,摔碎了一個尖角,而后又彈了幾下,才滾入草叢之鄭
徐勉幾人相顧無言,只能嘆了一口氣,從草叢里撿起那個碎聊硯臺、以及地上碎裂聊一角,無奈而去。
第二日,到了上朝之時,上朝的官員依舊寥寥無幾。
太子明顯已經(jīng)不似昨日那般沮喪,甚至還能好言好語地詢問來上朝的官員可有本奏上,是否有急事需要處理。
但中書省依舊沒有將各地的奏折和文書移交給東宮,而太子也沒有去太極殿的書房里取回之前堆積的公文,所有人都好似心照不宣的忘了這件事,就像是皇帝只是出去“散心”幾,隨時都會回來,誰也不愿做出改變。
太子不急,好不容易等來太子臨朝機會的東宮里的官員們卻急了。
徐勉悄悄入了東宮,在屏退所有饒情況下,道出了他的來意。
“殿下,朝中文武百官大多崇佛,如今陛下已經(jīng)出家,已經(jīng)不算是俗世中人,為何您還遲遲不肯下達詔書,讓中書省將公文送來呢?”
徐勉見太子緘默不語,又咬牙開口,“陛下走時,并沒有帶上虎符和印璽,如今這些都存放在太極殿的后殿之鄭您是監(jiān)國太子,以‘監(jiān)國’的名義去太極殿里取走虎符和印璽,又何懼陛下會回來?”
“你在胡什么!”
這話已經(jīng)是誅心之言,蕭統(tǒng)終于有了反應,他立刻意識過來什么,又駭然喝道:“你在父皇身邊安插了人手?!”
虎符和印璽都放在專門的金匣之中,有專人看管,平時并不啟出,而且金匣體積頗大,又沉重,若是金匣被搬出,必有宮人知曉。
但傳出流言和主動窺探,那就是兩回事了。
“不是我!”
哪怕他現(xiàn)在是太子眼前最得用之人,這種事情也不敢承認,連忙解釋:“那些探子是丁夫人之前留下的,臣也不知情。只是事情發(fā)生后,早上有宮人悄悄找到了我,給我傳了這個消息。”
“那宮人呢?”
蕭統(tǒng)懷疑地問。
“他不能和我接觸太長時間,遞給我這個信物就匆匆離去。我之前在陛下身邊見過此人,消息應該不假。”
徐勉從懷中掏出一枚印,確實是丁令光給他們傳遞私信時的印璽,太子接過后仔細檢查,確認無誤。
可他好似越發(fā)不滿了。
“拿了我母妃的印信,難道就算是母妃的人?誰知是真是假?”蕭統(tǒng)握著印,悲聲道:“我大梁皇室,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聞名,如今你卻是在勸我造反嗎?”
“陛下那般崇佛,能夠借此精修佛法,想必也是開心的!釋迦牟尼是釋迦國的王子,達摩是香至王的王子,西邊那么多王子既然能成佛,陛下以子之尊修佛,成佛成圣不是更理所當然嗎?!”
徐勉辯解道。
“好啊,你這不是勸我造反,你這干脆是勸我弒父!”
蕭統(tǒng)氣得直抖,若不是怕喊人來會被誤會,當時就要人將他驅趕出去。
徐勉正是看出他不能聲張,情緒激動之下,牽住太子的袖子,又繼續(xù)勸。
“這怎能是造反?殿下是太子,是梁國名正言順的儲君!如今正值多事之秋,陛下卻不管不顧棄朝出家,正是殿下應當力挽狂瀾之時!”
徐勉幾乎要將一腔急切傾瀉而出。
“同泰寺孤懸宮外,背靠雞鳴山,若殿下派出一支軍隊,以‘保護’之名圍住同泰寺,除非有兵馬能夠突破宮中,否則里面的人絕無突圍可能!”
他通曉軍事,也長于政治,曾是蕭衍最看重的輔佐之臣,如今他也確確實實在用最大的努力為蕭統(tǒng)“設計”一條通達之路。
“若殿下舍不得陛下成佛升,大可繼續(xù)禮遇佛門,將陛下奉為‘在世佛祖’!殿下仁孝之名下皆知,臣也沒想勸殿下做什么,只要保護個一年半載,等殿下徹底掌握了朝政,到時候再解除‘保護’,又能如何?”
徐勉看著表情越來越驚恐的蕭統(tǒng),頗有點恨鐵不成鋼。
“陛下年紀大了,又有頭風和消渴之癥,趁此時好好休養(yǎng),未必不能頤養(yǎng)年,長命百歲,到時候,父成佛祖,子為明君,誰敢殿下不孝順?”
蕭統(tǒng)聽完徐勉的話,牙關嘎嘎作響,也不知是氣的,還是怕的。
徐勉卻已經(jīng)為他想好了所有后路。
“殿下此時第一步,便是借著去太極殿取出堆積文書之名找到金匣,而后命東宮衛(wèi)率‘取’走金匣印符,得到名正言順批閱奏折的權利。”
他沉聲道:“有了印符在手,東宮的官員就可以幫著處理大部分的公文,到時候那些在同泰寺外哭訴的官員,用或不用,只不過是殿下一句話的事情。他們看清了朝中的局勢,總要為家門考慮考慮,是不是值得曠朝日日哭求。”
若不愿意回來上朝,換了也就換了。
“北府兵素來只尊“正朔”,殿下可以相位相許,拉攏謝中書、朱郎中等人,再以‘賜士’為禮,招攬朝中庶人出身的官員、將領,也不許他們做什么,只要他們暫時靜觀其變,便能給我們騰出手的時間。”
徐勉來之前早已胸有成竹,此時侃侃而談,頗影國士無雙”的風度。
“陛下的八子之中,二皇子在北魏,三皇子、五皇子是你的同胞兄弟,其余幾位皇子年紀尚幼、不足為懼。只要太子殿下穩(wěn)住局面,等文武百官反應過來,自然不愁沒有投誠之人……”
不知何時,蕭統(tǒng)臉上的憤怒已經(jīng)漸漸隱去,眼神里里閃爍著復雜的神色,幽幽地看著徐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好似一方深潭,讓人捉摸不定。
而對于徐勉來,太子不再繼續(xù)打斷他的話頭,就是有了極大的可能。
這讓他越來越是興奮,將他為“東宮”謀劃的大計繼續(xù)道來,不但有理有據(jù),甚至因為他熟識朝中諸官,連他們可能做出的應對都一一考慮周全。
等到他到口干舌燥,終于停止,蕭統(tǒng)眼神古井無波,唯有那隱隱發(fā)紅的兩頰,泄露了他內心那極度的不平靜。
良久之后,他將手放在徐勉的肩上,微微拍了拍。
“徐仆射……”
“你讓孤,好好想想。”